随着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和个性,有些方面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听大人的话。特别是爷爷奶奶这些长辈对她越好,百依百顺,反而孩子对长辈不够尊重,不如她的意就对大人大呼小叫的。我们小区有些孩子,过分的直接上手打人,这种行为非常不尊重人。因此我也十分苦恼,要如何去引导孩子尊重他人。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体现在日常生活点滴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一个人若是在和他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尊重并理解他人,那么,他必然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有教养的体现。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一种做人原则,是对他人不卑不亢的平等相待,是对他人品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孩子跟长辈接触时,给予尊称而不是直呼其名;孩子跟父母说话或者提要求时,不乱发脾气,语气平和。
造成孩子不尊重他人的原因
虽然我们总想着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但是也要好好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出现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呢?
1.父母没树立好榜样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平常如果自己不注意礼貌用语,言语或行为上不尊重长辈或孩子,总是经常大吼大叫,孩子也会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不尊重他人。
生活中,有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揭对方的短,甚至是谩骂对方,这就会给孩子带来很恶劣的影响。甚至有的孩子还会从他们的嘴里学到骂人这一类的词语。
2.家长们没有教导好
很多时候大人都把孩子的事操心好了,啥事都不用他们做,导致孩子们被剥夺了为他人服务和被认可的机会。反而大人们对孩子们过于溺爱,他们越容易变成只要求别人为自己服务,自己却养尊处优的孩子。但其实这都是家长们把孩子们“逼”到这个位置上的。
当孩子出现不尊重他人的行为,有些家长并没有重视,或者进行教导,孩子也因此没有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行为。
3.孩子同理心的缺失
不尊重他人的原因还在于同理心的缺失。理解别人的立场和感受,需要以尊重的心态出发。而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只顾自己的感受,很难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因此加重了他们的不尊重人的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不尊重他人的消极影响
如今在家里被娇惯的孩子有很多,有时候会不懂得尊重他人,但如果不好好引导,这将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难以想象的危害。
1.会破坏人际关系
朋友之间的友谊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孩子如果长期表现不尊重,很难与人真诚相处,难以建立友谊,日后进入社会也会因缺乏礼貌而异常艰难。
2.容易让他人滋生负面情绪
被不尊重的一方会生气、伤心、羞辱,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化解,将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负面情绪,也势必会影响到孩子,为孩子种下恶果。
3.还可能导致道德缺失和法律风险
部分不尊重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和社会道德底线,给孩子和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孩子当下的“不尊重”,是因为不懂得、不了解、不会换位思考。而我们作为家长,就是要注重培养孩子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识,采取积极方法矫正其不当行为,避免不尊重蔓延的危害,让孩子健康成长。
现实的生活,让我们明白懂得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尊重!然而尊重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学来的。相信父母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每个孩子来到世上,总会认为其他的人只是为了他而存在,而大人在教导孩子学会尊重别人,和别人好好相处中,这个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挣扎,会有痛苦。毕竟,作为后天养成的品德,尊重别人并非天性,而是一个人经过良好教育进而形成的一种习惯。
如何引导孩子尊重他人
尊重是需要学习和模仿的。学习时需要人教,最好的老师就是家长,更好的老师是家风。模仿的第一人是父母亲,其次是周围的亲朋好友。
在面对孩子表现不好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教过他呢?”尊重这种东西,不教是学不会的。尊重是分层次的,随着年龄的逐步成长才能逐步掌握:
- 道德认知的发展。3-7岁能够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判断和同情心,逐渐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
- 社会化的培养。在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下,6-12岁逐步学会遵守纪律,理解尊重的社会规范。
- 移情能力的进步。8-12岁开始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对他人持平等和宽容的态度。
- 道德原则的确立。12岁后根据学习和经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能够做到在心理和行为上尊重他人。
- 环境的熏陶。青少年时期积极的环境会促进同理心和道德品质的成熟。
- 个人修养的提高。青春期及以后,自律和修养的提高能够使尊重他人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
家庭和社会的熏陶对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至关重要。因为每个年龄阶段能够理解的东西有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要等孩子度过全能自恋阶段才能逐步理解别人、尊重别人。所以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学会耐心引导。那具体要怎么做呢?
1.父母以身作则,带孩子掌握日常基本礼仪
首先,父母带着孩子,通过参与日常生活的活动,掌握每一个场合的基本礼仪。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教孩子尊重他人,父母首先要做到。父母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孩子就会看到他最亲近的人的日常行为,才能给他最直接的正面刺激。
其次,我们可以带孩子学习一些礼仪知识,感悟礼仪文化。通过学习儒家的礼仪知识和现当代西方礼仪,慢慢的变得温文尔雅,可以让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学会感悟礼仪文化。平常我们可以慢慢的请孩子们完成一些家庭的日常招待活动,帮忙安排布置宴请,邀请宾客。
我们平常在家可以多尝试带动孩子礼貌用语,比如:在家人帮忙夹菜时说谢谢,孩子帮我们递东西时道谢,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感受相互尊重的美好。也可以通过一些模拟练习的方式让孩子练习礼貌用语,先从家人或小区里熟悉的人开始练习,慢慢扩大范围,这样给孩子充分的缓冲适应时间,克服心理上的恐惧。
2.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了解真正的尊重是内心的尊重
请孩子们慢慢的了解真正的尊重是内心的尊重,从内心中去感悟别人的需求,提供恰当的安慰和帮助。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就能更好地尊重别人。
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必须从态度上尊重别人,不能从表面上去尊重别人,只是违心地去做一些看似尊重别人的言行,这并不是一个长远的做法。因此,培养同理心来尊重他人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坚持的久了就会成为一种习惯。作为父母,我们也要更多地对孩子具有同理心,理解和包容孩子,孩子也会受到影响。
3.尊重孩子的想法,正向鼓励
一个人在受他人重视的情况下,也会相反去尊重他人。这意味着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要对孩子给予充足的重视,要重视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想要某个玩具,一味地满足孩子,不是重视。真正的重视是了解清楚,孩子要这个玩具的真实想法,结合家里的真实情况,和孩子一起做出选择。
鼓励孩子表现出来的礼貌行为并不断强化。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看到表达尊重的各种方式。比如在孩子面前,称赞她的舞蹈老师演出组织得很好。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为生病的老师制作问候卡。向孩子传达这样的意思:孩子们心中的权威人物都是为了他们好而努力工作的,他们值得尊重。
作为家长不要吝啬自己对孩子的赞美,不要怕把孩子夸飘了。孩子需要进行“正面反馈”和“激励”的。在孩子做的对的时候,不妨鼓励一下他,会让他更有动力和自信。当孩子有良好的尊重行为时,父母要及时的进行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明确并强化这种正面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给客人端茶倒水,送上水果后,父母要及时的表扬孩子,让孩子体验到尊重他人的愉悦感。只有这样不断地得到正面的强化,培养自信心,孩子才会意识到尊重他人的意义,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在管控孩子上网时间方面往往爆发很大的冲突,孩子们不能接受被限制时间的玩游戏。我们成年人知道玩多了对身体特别不好,所以管理上是很坚决的,结果容易造成双方的矛盾。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尊重原则,我们先约法三章,先礼后兵,招呼打到位了之后,如果孩子们还是不听话,就要给予一定的惩戒,让他们知道尊重规则的重要性。
慢慢的,让他们理解我们这么严格管控上网时间的良苦用心,让他们知道尊重父母的重要。最终,孩子们学会尊重规则了,就应该引导他们去利用网络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建立正确的上网观念,这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尊重。
总之,尊重别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交技能,需要我们从小就开始培养。父母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耐心引导,及时反馈,帮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
本文由六分之一社群联合创作,由案主谢蓉主创,以下各方人员协助。
白帽:赵丹
黄帽:周晓辉
黑帽:郭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