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徐徐光阴
悠悠生活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曾经保留着一个小村庄,那是一个现实中回不去,也找不到的地方,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们寄托乡愁的领地。在这个小村子里,村民们都伴随着村庄独有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演绎着人类与大地和自然最亲近的故事。每到吃饭时间,除了村庄街道上传来的饭香,还有袅袅炊烟飘荡在村庄的上空,飘荡的饭香和炊烟一起笼罩着整个小村落,鸡飞狗跳、蛙鸣蝉叫、妈妈呼喊自家孩童回家吃饭的叫声,很自然的合成了属于村庄的声音,多年以后还会在我们这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的心头萦绕。
我在北方小村大张淡出生和长大,从小和我奶奶一起生活,直到十八岁离开家乡去青岛上大学,这也是我当时离开村庄所去过的最远的地方。一个人离开家后对家人和村庄有说不尽的想念,开始竟然有时候偷偷到学校附近的贮水山上一个人以泪掩面,及至后来又离开山东在广州安家落户,当年村庄的一草一木也始终都留着我深深的记忆中,和这个小村有说不尽的缘分。
这个位于山东北部的小村,距离省会济南只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和中国北方千千万万个村庄一样,一样的平房院落,一样的鸡鸭成群,平平常常、朴实无华。没有出名的景观、没留下历史名人故居、就是北方大平原上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
我家住在村子一条主要的东西大街——中街靠西边的一侧,再往西边就是我们村子逢二逢七赶集的地方,通常就叫做集街,沿着中街跨过集街就变成一条小路,前面被张淡联中的校园截住,变成沿着校园围墙分向两侧的南北向小路。南向的小路是村民们到坡地里干活或学生到中学读书的路径,北向小路东侧是村民们依次排开的宅院,走几百米就到了北边的邻村小张淡村。
集街和中街交汇南侧的宅院是我伯父家的,我家就依次在中街上向东延伸。再向东走就是一条夹杂在宅院中的小胡同,胡同很长,大约有200米左右,我家东墙全程变成了胡同的西侧边界。胡同尽头左边一转,住着对门的两户人家,陈家和冯家。这条胡同口沿着中街再往东走,一个宅院的宽度又是另一条稍大的胡同,胡同更深,胡同里住着陈姓及马姓的多户人家,胡同口宽阔,对面也是同样大小的一条胡同,也是冯姓的多户人家住着这里,当年我上小学一年级就是在对面胡同里学校租住的一个没有院子的房屋里。从这里沿着中街再东行500米左右,就是大张淡小学及大张淡大队部所在,做大队部的房屋前竖起一根木头柱子,上面拴着一个高音喇叭,白天总是不停的有大队领导在喊话的声音,开始喊话的时候先吹吹麦克风,高音喇叭就传出“胡——胡——”的声音,给村民心理准备,接着就是各种批判会、生产会等等的通知,从这里传到全村,并且那时候邻村的高音喇叭也不示弱,尤其是顺风头的时候,随着风忽大忽小的传过来,内容也差不多。大张淡小学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五个年级有几百个孩子在这里读书,课间操时校园里站着老师和学生满满的人,放学时候密密麻麻的人群从这里出来,走回各条或大或小的大街胡同里各个院落里。
春天到来,村边柴禾堆不向阳的一面还有厚厚的积雪,地上有些小草的嫩芽已经露出尖尖角,大地、树木、庄稼和村庄的人一样,积聚了整个冬天的力量,村子的一切都是跃跃欲试的感觉,想发芽、想长高、想更好的收成、想更美好可心的生活。
夏天,村庄被大片绿色的高大树木围绕,这些树上的知了们和落在村子里树上的知了一起,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大声唱着夏天的赞歌。到了晚上,唱了一天的知了暂时休息,接班唱歌的是周围草丛、墙角里的蛐蛐蝈蝈,还有不知名的虫子们,不过它们给村子唱的是小夜曲,比知了们的歌喉低调、内敛的多。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玉米满布农家小院,红彤彤的辣椒在屋子的墙上点缀着。更开心的是收获季节的村民们,脸上都挂着丰收的喜悦,当之无愧地接受着大自然给勤劳村民的犒赏。
冬天,是村子里农闲的时节,村民们也利用这难得的时间娶媳妇嫁女儿,一家喜事就是全村的喜事,敲锣打鼓、热热闹闹的气氛把冬天的寒冷驱赶的一干二净。平常的日子里,厚厚的积雪把温度拉的很低,一大早大张淡中街的南墙根底下积聚了大帮或蹲着、或站着在这里晒太阳的村民,同时也在这里信息交流,往往是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争执不下谁说的正确,最终谁在一片纸上看到印着的字是这么写的,最终的答案就确定了。
北方小村大张淡,就这样在四季分明的轮回中过去了一天天一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