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闵从小说家的角度,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个人看法:告密是有的,但是说“出卖”谈不上。
从某种程度上讲,袁世凯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割裂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与其相似的是西汉末年的风云人物王莽、东汉末年的乱世枭雄曹操。
袁世凯出身军功家庭,少年时就有才名,不同于普通的官宦子弟;青年时混迹官场,是个有真本事的干员;中年时声望很高,在国内国际都有比较良好的声誉;民国初年,他担任首届大总统,当时所有人都对他寄托希望。袁世凯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就是称帝,遂被全体国民唾弃,因此羞恨而死。如若袁正常履职并交卸大总统职位,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堪比美利坚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翁。
袁世凯生于公元1859年,卒于公元1916年,享年57岁。他的叔祖父袁甲三镇压捻军起义有功,累官至漕运总督。叔父袁宝庆带兵官出身,官至江南盐巡道。袁世凯本人自幼过继给叔父袁宝庆为嗣子,在济南、南京等地读书。两次乡试未中,就弃文从武,到袁宝庆的结拜兄弟吴长庆的军中作军官。
公元1882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吴长庆全军奉清廷之命开赴朝鲜镇压。袁世凯在朝鲜期间累立功勋,开始发迹,最后官至清廷“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三品衔,相当于中国驻朝鲜国全权大使。袁世凯一生有妻妾近十人,其中有三名朝鲜女子,就来源于此时。公元2000年左右,韩国有一部电视剧叫《朝鲜神枪手》,就讲述了这一段历史,剧中也有关于袁世凯的情节。
清廷在甲午战争失败后,痛定思痛,决定全面编练新式军队。公元1895年12月,袁世凯奉命赴天津小站驻扎的“定武军”,聘请德国军官担任教习,开始操练“新建陆军”。期间,引用并培植了,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亲信,奠定了其一生事业的基础。同时,袁世凯本人声誉鹊起,开始扶摇直上。1897年升任直隶按察使,继续主持练兵。
当时,维新运动初兴,袁世凯捐资参加“强学会”,表示赞同维新。“强学会”是改良派和帝党相结合的政治团体。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清廷内部的帝党和后党矛盾加剧有火并的趋势。实力孱弱的光绪帝开始拉拢袁世凯,9月16日召见他并特赏其候补侍郎(空头衔)。第二天,谭嗣同来访,要求袁世凯统率新军进京,“除旧党,助行新政”。
袁世凯当面应允,随即返回天津向直隶总督荣禄告密。21日,满清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1899年6月,袁世凯升任工部右侍郎,12月署理山东巡抚,统领全部新军镇压义和团,成为中外瞩目的实力人物。1901年11月,袁继李鸿章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实授,权势显赫。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很明白地看出,袁世凯是当时各方所瞩目的实力派人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优势地位,如同楚汉相争中的韩信,“助汉则汉兴,归楚则楚胜”。袁本身属于新晋汉官,并非满族勋贵旧家,在帝党和后党之争中属于中立派,并无归属。
满清的慈禧太后,是清廷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次年封懿贵妃,开始干预朝政,当时咸丰帝还在位。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11月经“辛酉政变”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从此,慈禧就掌握的清廷的最高统治权长达47年之久。
清德宗载湉,生于1871年,清朝咸丰帝之弟醇亲王的儿子。1875年因清朝同治帝病死且无子,得以入继皇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也就是说,清帝的嫡派血脉在同治帝去世后,就已绝嗣。光绪帝是以藩王子弟的身份通过过继的方式继承的清朝皇位,本身身份就可谓“名不正,言不顺”。
中国历朝就有太后干政,甚至废立皇帝的先例。如汉朝吕雉、唐朝武则天干政。西汉霍光废立皇帝,也是以当时太后的名义进行的。并且,光绪帝对于袁世凯也无长时间的交往和太大的恩典,临时给了个空头衔,就要袁世凯押上全部身家性命,孤注一掷,属于强人所难。
所以,“戊戌变法”期间,本身并无归属的袁世凯,根据自己的判断,加入后党,说不上叛变或者出卖。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发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的“戊戌变法”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当时号称“同光中兴”已经二十多年,洋务运动也进行了二十多年,好像中国也跟上了世界前进的步伐,迈入了近代。但是,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廷因甲午战争失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失败了,同光中兴也是幻梦。
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一些人意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于是“维新”的思潮开始涌现,开始了清末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于瀛台,历时共一百零三天,史称“百日维新”。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了几十道新政的诏令,涉及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诸多方面。
太急了。不要讲是在一百多年前民智未开的晚清,即便是在今日当下,三个月内出台如此多的新政策,也是太急了。由此可见,光绪帝的急躁和维新派的不成熟。如此这般的一群人,用空头支票去拉拢和他们素昧平生,清末民初的最有才干的袁世凯,可能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