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稀缺》聊到原生家庭对子女选择的影响。
今天我们不更精读了,来聊一聊我最近看的这本书吧。
《稀缺》这本书阐释了一个简单又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作者在长期扶贫和研究贫困的过程中发现了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大量的跟踪实验和现实调查后发现: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的人会永远缺时间。(小编插播一句:我还是蛮佩服西方人这种严谨的实验精神的,任何看似模棱两可稍偏天秤一遍的道理或结论他们都可以通过大量的试验或数据来说明,略偏的那一边就是对的)。
好像堂而皇之地谈及“贫穷”总让人有点不自在,其实书中论及的“贫穷”并不只是金钱的匮乏,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种资源的匮乏都可以称之为一种 “稀缺”,稀缺是一种心态(scarcity mindest),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还有另一个概念:带宽(bandwidth)就是心智的容量,包括两种能力: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见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我来举一个自己身边的例子吧,家里亲戚今年高考,理科生366小学科一个是A,一个是B+。(江苏高考满分480,今年理科一本分数线是345)。他考了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呢,省内的211基本没戏,我们这边一般不复读,考到什么分数基本上就去了,一大家子为了填志愿的事情伤透脑筋。
他家庭一般,父母阅历也不深,儿子成绩不算差(江苏卷真的挺难的,考成这样,在这个教育资源并不丰富的小城已属不易)本想着虽说不是顶尖的好,但南航、河海、苏大这一批的学校还能冲一冲,现在没戏。
坚持要读211,那只能省外了,还捞不到什么好的专业,理科生嘛,总也逃不过个环材化生了。他爸抽了一口烟慢慢地说 “没有不好的专业,只有读不好的学生”、“现在这个环境,不是211/986哪能找到个像样的工作”、“还能让他跟我和他妈似的,这个厂子干到那个厂,苦一辈子?” 、 “先别管他学什么专业,以后不还是靠学校牌子吃饭么?任何行业,都有做得好的,做得坏的,只要肯干,这辈子都不会太差!” 说完以后还要和他儿子眼神交流一番,意思就是:我是你爹,话我就放这了,你得听着!
他儿子眉头稍微一皱略表不满,不好了,他爹直接把烟掐了手指着他站起来咔咔一顿教育 “行行出状元!”、“你这么小你懂个啥,哪里都有混得好的人!" 、“ 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还能让尿憋死?!”、“没有垃圾的专业,只有混不好的人?”、“毕业难?挂科?我看你就想给自己不努力找借口!你都进去了你还怕出不来?!”
这一番“正确的废话”听得我头皮发麻,本来准备好的说辞被他爸这么一说哑口无言。大部分家庭在琳琅满目的大学专业面前都不具备“鉴坑”的能力,父母自以为稍有“见识”的,就忍不住用自己那一套早已过时的处世哲学去干涉子女的选择,想不入坑都难。
别说211了,985毕业找不到工作也不是少数,前段时间很火的文章《我以为考上了985,就不愁找工作》说的不就是这事么。藤校天坑专业博士毕业,结果找不到工作硬着头皮再念一个CS博士出去混口饭吃的也不在少数。
有些家长听多了新闻上报道的什么“哈佛女孩”,就觉得自己孩子只要努力!奋斗!也能上哈佛,拿全额奖学金,走上人生巅峰,实现全家的阶级跃升!然而事实上,他们可能连托福和SAT是什么都不知道。
给孩子报了一个当地国画班,两周骑电瓶车拉过去画个那么一幅,买一堆在他们眼里已经十分昂贵的颜料宣纸狼毫笔就觉得自己居功至伟,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了巨大的投资,当代齐白石指日可待!
有限的资讯只让你看到了“哈佛女孩”成功的喜悦,你却不知道这背后的付出是什么,以及这些成功意味着什么。
自身资源的“稀缺”导致“带宽”变窄,如果这个时候再“专治"一点,子女几乎绕不过“贫穷”与“忙碌”的大坑。
常人看来,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由于无知和懒惰,然而却是贫穷导致了无知。富人思维并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也有。富人和穷人在认知能力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但是贫穷本身缩小了穷人的认知带宽,进而导致了他们的决策失误,最终产生了贫穷。循环往复,最后自洽了本书作者的观点:穷人永远忙碌且缺钱。
<暂时先聊到这里哦,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如果对这本书有兴趣可以在“藏书阁”这个app上借阅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