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我第二次读《无声告白》,去年的时候在微信读书读过一遍,今年特地买了纸质书阅读。为什么会想要再读一遍呢?大概是想以此怀念一下自己的梦想;同时审视一下在育儿问题上是否给予了过度期待。
故事以莉迪亚的死作为开头,“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给人以特别压抑的感觉。莉迪亚是家中的老二,他不同于哥哥内斯在家中不受重视,也有别于妹妹汉娜在家中毫无存在感,她是全家人(爸爸和妈妈)的中心,她的一生,承载了妈妈玛丽琳做医生的梦想和爸爸要融入人群的期待。
玛丽琳的母亲希望她遇到优秀的哈佛男人,然后像所有那个时代的女性一样管理住宅,照顾孩子,过一生。但玛丽琳不想过她母亲那样的生活,她最希望与众不同,她想做医生,“做医生是她能想象得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后来,她遇到了哈佛男人,詹姆斯•李,一个最想要融入人群的人,詹姆斯•李从小就与人群格格不入,也因为他的格格不入而没能留在哈佛任教,最后去了寒酸的米德伍得学院。他们的婚姻没有得到玛丽琳妈妈的祝福。
玛丽琳也因为怀孕了,没能完成大学课程,成为医生。虽然她在母亲死后又鼓起勇气重新踏入校园,却又一次因为怀孕而中断梦想。此后,她把梦想寄托在了她觉得最像她的二女儿莉迪亚身上。
自从莉迪亚5岁时,妈妈离家出走又回来开始,莉迪亚就觉得,她无论如何都得把母亲留在家里。“莉迪亚五岁的时候,会扒在水池边观察醋和小苏打中和反应生成的泡沫。莉迪亚从书架上拖下一本厚重的书,说:再给我讲讲。莉迪亚轻轻地把听诊器放在母亲胸口。”她把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了她的承诺。在整个家里,只有哥哥内斯知道她的艰难,知道她的压抑,可是哥哥要走了,他要逃离这个地方,去哈佛上学。
古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一说,不管我们有没有那么大的期待,但我们总归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优秀越好。
怎么把握对孩子的期待值与控制值,让孩子不是会摆脱我们的期待,而是能够融入其中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其实我自己也深有感触,会或多或少在孩子身上寄托期待。这种感觉在还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最为强烈。从怀我女儿开始,我就期待着她能是个女孩儿,当孩子生下来那一刻,我满心欢喜,女孩儿,真好!
从我女儿四岁多时候开始,我就先后给报了围棋、舞蹈、英语、画画、书法、语文、吉他、编程,到现在四年级了,还保留的有围棋、编程、吉他、语文和英语。孩子有时候也会觉得累,可是不上,行吗?这个社会它就不允许现在的孩子什么都不会。站在我的角度来说吧,围棋我希望她可以在上中学前考到业余5段的水平,这也算是给自己的爱好一个交代,到初中的时候也就可以放一放了,等她在以后某个急躁的时候可以坐下来对弈两局,稳一稳;吉他没有想过她要考级或是比赛,我是想她以后孤单的时候,可以给自己解解闷;编程目前是她的最爱,语文和英语是我们要求她跟着学的。无论如何,希望她不要太感压力,我也跟她聊过,如果实在觉得困难,我们可以商量。
对待孩子,不要想着去创造一个跟我们理想中一模一样的他/她,俗话说,用力越猛,反噬越大。育儿也是场修行,爱你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