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传奇
题记:这是一篇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的文章。送爷爷远行那天,返济的路上,感慨涌至心头,情不自禁诉诸笔端。300多公里,没有写完,回来后忙碌工作和生活,搁置。两年多的时间里,随想随写,有空了就写几行,怕真的遗忘……
爷爷于2022年10月9日夜走完了他人生八十九年的征程,永远闭上了眼睛……这位我小时候害怕、疏远,长大懂事后佩服、感谢的老人,从此,归于黄土……
三叔的一行字,或许写出了爷爷所有儿女的心声,“父亲,您在人间辛苦了一辈子,愿在天堂安息。”
“辛苦”两个字,是爷爷这一生,最准确的写照之一。
爷爷排行第八,“八爷爷”三个字,在我们那五里八乡,有着特别的份量。小时候和小伙伴去别的村玩,别人问我是谁家的孩子时,我报爷爷的名号比报父亲的高效——对方总会立马明白我是谁家的人数。那个不是一般能吃苦,不是一般能受罪,不是一般能下力,不是一般有眼光,不是一般有原则的老人啊,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传奇。
对,爷爷,就是一个传奇。
他养育了六个儿女,供出了三个大学生。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了,但那个年代的农村家庭,大学生是非常少见的,一家出三个,更是非常难得。靠一架板车,几亩地,爷爷托起这个大家庭。
小时候听妈妈讲,爷爷“拉角(jue)”供学生、养家,我不大懂,只知道是拉着板车运货。后来有了点概念,是从单县拉盐或者其它东西到枣庄,再从枣庄拉煤炭到单县,来回不空车。再长大,知道了距离。再长大,初中了,自己骑车去城里上学,三十多里路,蹬车蹬得筋疲力尽时想到,爷爷拉着满车的货物,用脚步一次次丈量这远了数倍的路程,是怎样的一程又一程的孤独与咬紧牙关……现在的我,去过不少地方,走过了不少路程,也算品味过人生酸甜苦辣,还是难以想象,一人,一板车,满载货物,三百多公里,那到底是怎样的一次次往返!不知何时,爷爷开始养小毛驴,人力车也升级成了毛驴车,爷爷的日子轻松多了,但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又能舒服几何?我从小就知道爷爷对于他的小毛驴的感情,但写到这里,我才突然懂得了爷爷这一生对车的执念。一向不苟言笑的爷爷曾经给父亲和二叔承诺,“你俩谁先买车,我就给谁添钱”。那时候的“买车”,是指的买时风牌农用三轮车。或许,看儿子们开着三轮车突突突地跑,不用再遭他徒步拉车的罪,他会感慨时代之进步吧。爷爷七十几岁时,曾来济南小住,把我和爱人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写在小纸条上,放在帽子里,然后在我俩上班时,自己悄悄坐着公交车逛游。三婶说,爷爷在济宁她们家住时,也自己坐车去逛,还去了临近市去看正上大学的大孙子(我弟)。我陪爷爷坐火车从济南去北京二叔那儿,也算圆了爷爷一个对于车的心愿吧。爷爷喜欢车,这些年孩子们都有了私家车,他老人家应该都坐过,内心是欢愉的吧。
爷爷的传奇,不仅仅体现在“拉角”挣钱上,更是体现在种地方面。他的地,总是收拾得最好的。他的庄稼,总是长势最让人羡慕的。村里人说,下班时,地里还没撒肥料,早晨上班时,已经均匀撒好了。或者说,下班时还没收,上班时已经收好了。这些活儿,爷爷是夜里加班干。白天出去出苦力挣钱,夜里拾掇地里的活,铁人,也不过如此吧。爷爷干活标准高,要求严,对自己如此,对别人,也如此。记得有一次我和爱人回老家,正逢父亲和母亲在田里劳作。母亲在前面牵牛,父亲在后面扶犁。只见爷爷突然走过来,把父亲赶到一边去,“你这不中(zhong,三声),给我!”自己扶犁,自己吆喝着牛,行云流水。
这件事,既说明一个老农的执着,也从侧面说明爷爷对他的孩子们的态度:严,冷。
不同于姥姥、姨温暖了我的童年少年时光,爷爷在我的记忆中,代表着严厉,甚至是严苛。我特别特别害怕他。一般情况下,非必要不去爷爷奶奶家。没办法,父母安排任务不得不去时,我和弟弟会先爬墙头往院子里瞅瞅;板车在,爷爷就在,溜!板车不在,爷爷不在,进!也会有意外情况发生,比如说,爷爷中途回来了。那就要么匆匆溜,要么悄悄躲,是从来不敢大大方方出现在他面前的。有一次我正在奶奶家楼上小阁楼看叔叔姑姑们的书,突然爷爷回家了,我吓得大气不敢喘,猫在阁楼上一动不敢动。直到饿得受不了,才悄悄下来,夺门而逃,一口气跑回家!别人作文中的“慈祥的爷爷”“爷爷慈爱地笑着”这些字眼所代表的场景,连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过年过节或者家里做了好吃的,妈妈会安排我和弟弟去给爷爷奶奶姥姥送去。去姥姥家,兴高采烈,去了就不想回来了,大吃二喝的,玩够了才回家;去爷爷奶奶家,胆战心惊,放下东西就窜,光速回家!那份恐惧感,如影随形,直到我成年。所以,当侄子小时候遇到好玩的时,自然而然地说“我回家让俺爷爷买”,我是发自肺腑地羡慕!羡慕他有爷爷给的安全感,羡慕他有爷爷当后盾!这个幸福感,对爷爷的依赖感,我没有过,从来没有……
为什么这么怕呢?小时候只知道怕,长大后,我真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打骂虐待?真没有!爷爷还真没打过我们一手指头。重男轻女?也不是。毕竟身为长孙的弟弟也没有啥特殊待遇。想来想去,得出结论,或许他只是太严肃地与生活抗争,没有心力去亲近孩子罢了。
我工作后每次回去,给爷爷带的东西总是有限。一箱牛奶,两袋豆奶粉或者黑芝麻糊,与老公一起去爷爷家站站就回来。真是站站,连板凳都很少坐。我给父亲的说法是,“爷爷孩子多,疼他的人多,不缺我这一个。”其实,估计父亲也明白,就是在我心里,祖孙情感淡薄。去看看,“站站”,也只是因为顾及父亲的面子以及母亲让我们不能忘本的教诲,知道“该去”。“该去“和“想去”,区别还是很大的。我一直觉得,在爷爷看来,我这个孙女,也没啥位置,去不去看他,买不买礼物,他都不会在乎的。然而,有一年冬天,小姑姑对我说,“恁爷爷说了,他这么多袄,小雨买的这件最好,最暖和。零下十七度穿着都不冷!”我第一次对爷爷有了愧疚:那件棉衣,是我放假回老家前随便买的一件,没啥款式可言,又肥又大,暖和与否,也没仔细研究……后来,单位定工作服棉衣,我带回去送给了爷爷。后来的很多个冬天,我发现爷爷常穿这件棉服。开始想,在爷爷心里,我或许也有一丢丢的位置……
对爷爷最用心的孝敬,应该是他来济南小住的那段时间。那一年,爷爷开启了一个计划:从村里让我父亲送他到单县城里的小姑姑和四叔家,住一段,然后由四叔送他到济宁三叔家,然后让三叔送到济南我这儿,然后让我送到北京二叔家,最后,由二叔送回单县。那段时间,我每天认认真真按照他的喜好准备三餐(送爷爷来时,三婶细细叮嘱了我爷爷对饮食的偏好),周末与老公闺女一起挎着马扎背着热水壶装着他爱吃的水煮蛋陪他去逛大明湖、趵突泉。我惊奇地发现,爷爷也会开心地笑,也能慈爱地看着孩子……对爷爷的理解,又深了一层。这个与生活抗争了一辈子的老人,不是不爱,不是不会爱,只是没时间爱……
后来,大约也就是那一年“巡查”结束,爷爷结束独居生活,开始由父亲他们兄弟姐妹轮流照顾。有一次暑假我回去,恰逢爷爷在我家。我和老公、弟弟张罗着买羊肉烤羊肉串哄老人孩子开心。给爷爷送到房间,爷爷说,“今天得买了5斤羊肉吧?”我吃了一惊!因为,真的是买了5斤!弟弟感慨,“行家就是行家!”对数量就这么敏锐!我们都默契地知道,节俭惯了的爷爷,潜台词是,“这些羊肉,熬羊肉汤,能喝好多天,烤着吃,一顿没了!浪费!”
对生活和工作有原则有要求的严厉的爷爷,去了,结束了人间的辛苦,从此去了另一个世界。
人第一次离开,是去世,真正的离开。是遗忘……爷爷离开了人世间,但这人世间,爷爷的传奇,会在很久很久的吧?
爷爷,您在天堂,轻松些,快乐些,多笑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