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时候很奇怪,很多事总是不按理所当然的套路来出牌。歌坛也是如此,有些歌手,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也在出道时曾掀起过熊熊大火,按套路这些歌手应该顺理成章的成为红的发紫的大明星,可有很多的歌手却慢慢趋于平静,不温不火的一路走来。内地歌手更是如此,许嵩就是一个典型。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从歌手自身条件与整个内地歌坛的发展来看会更加清晰一些。
勿容置疑,许嵩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创作型歌手。
自学成才的“鬼才”。凭着从小的钢琴基础,凭着对歌唱的满腔热情,自学作曲、编曲、混音、制作,许嵩从一个纯业余爱好者,晋升为一线创作型歌手,而且一个人包揽专辑所有歌曲的词曲创作、编曲和演唱,发片的速度也相当可以,确实不容易,不得不令人叹服。本来,非科班出身的才子佳人能有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就确实不易。主要是当前主流教育水平不高的,一些有天赋的歌手能够摆脱科班的条条框框,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许嵩的古文功底很好。一首宋词韵味浓烈的歌词,深受大中小学生喜爱,很多学生作文时都拿来直接引用。像《残桥断雪》《清明雨上》《燕归巢》《河山大好》,光是看歌名,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古文风,难怪受到学生们的一直追捧。
另一类就是朴实无华有显露真情的现代爱情诗词,《星座书上》《玫瑰花的葬礼》《你若成风》等就是代表,这些懵懂少年在日记本上记下的青涩青春与爱情,配合上忧伤的小曲调,把一干小青年的心思描绘得无比贴切,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但从整体看,许嵩的曲风路子才是偏窄,曲调变化不大,这也是很多创作型歌手会面临的问题。而且是许嵩的很多歌曲可传唱性不高,有少有酣畅淋漓的歌,所以很难出所谓的“金曲”。而且,前期明显的杰伦痕迹也成为一些人诟病的理由。
可以说,许嵩出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也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
2000年以后,中国歌坛进入爆发的时代。卡带、专辑碟片形势一片大好,特别这一时期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大家都等不及他发专辑的速度,翻唱模仿的人比比皆是,而其中的翘楚就是许嵩和后弦。两人的歌也被不良商贩灌成磁带,标上“周杰伦新作”“内地周杰伦”“周杰伦第二”的标签,引得一众周杰伦饥渴者趋之若鹜。这样就把许嵩和后弦带入了更多人的视野,为以后的广为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mini制作和网络的普及,给流行歌坛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两个利好对许嵩都是正当其时。她开始迷你创作,在大陆就成为先驱。同时mini极低的制作成本,才能让许嵩的创作才华得以展现。在前期积累的名气下,歌曲的网络传播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听腻了港台歌曲,又想追求小众个性特点的一大批90后、00后涌进的网络,具有小清新、小忧伤、文艺范儿的许嵩,就成了追捧的主角,成为了那几年的网络头牌歌手。许嵩,也为其发源的服务器写了《七号公园》这样脍炙人口的歌曲,为QQ创作了《灰色头像》也被力推。可以说网上的许嵩是火得一塌糊涂。
网络是把双刃剑,给歌手带来广泛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竞争的优秀资源,更快的更新速度。除非不断有极优秀的歌曲出现,就需要不停的造势吸睛。而不愿多上前台的许嵩就失掉了很多机会。
无可奈何,内地造星模式不够成熟。
创作型歌手是歌坛的宝,既具有很强的可挖掘性,又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就许嵩来看,其他客观条件也都还不错,有颜值、有故事、有群众基础,可最终却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红火,这与内地的造星模式不够成熟有很大的关系。
“造星”,其实也是一定意义上的“造神”。有好听的歌也得有宣传、包装、运作的平台。内地“造星”,也经历了一个以渠道为王,到平台为王的过程。目前来看,还是平台为王的时代。许嵩不愿多上前台,就要看通过爆红的电视剧主题曲能不能再掀起一波热潮了。
“造星”,更是一个宣传的结果。一是许嵩的故事还讲得不够吸引人、感动人。讲故事和唱歌是一个相辅相成生成的过程,讲故事可以增加大众对歌曲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在大众中理想化歌手。而许嵩的故事往往又把他还原成了一个没有光环的普通大众。
另一个就是公司投入不够,因为模式、渠道的不成熟,内地唱片公司总是不愿进行长远的运作。而极易急功近利,干出杀鸡取卵等过度功利行为,掏空歌手的才华与激情,消磨大众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内地歌手,在被明星与个人生活中很难平衡。
这也导致了许嵩这样的歌手不愿被过度炒作。当然,我们也应庆幸地看到,这样的情形正在改变。内地歌坛逐渐成熟,像赵雷、TF-boy的成功就是例证。
那么,许嵩“火”还是“不火”呢?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