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圈圈+2
上午写了一篇千字文被锁了。简书的审核机制的确严格。
也懒得审请找回了。生活中就是一地鸡毛。少女时代读张爱玲,看到“生活像一张华丽的袍,爬满虱子。”似懂非懂。如今尝透了青春的滋味,品尝到生活的苦,终于开始了解。华丽背后的龌蹉,但它与美丽和光鲜共存,根本让人无法摆脱抛弃。
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总是在进步,懂得越多越快乐?为什么两三岁的孩童明明是一张白纸,完全不通世事而笑容却是最纯粹最灿烂的?天真,意味着无邪。内心纯洁、目光清澈,没有任何算计心思,完全不设防,至柔反而至刚!
人的心思是最幽微之地,广袤深邃远胜星辰大海。不要去探索你以为的恋人,探索会掉入无底深渊,也许会万劫不复。
事和人都不宜了解得过多。哲学老师教育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让人越来越冷静,不至于受到事物表象的蒙蔽,然而,过于清醒和理性到底是好 事还是坏事?看到的本质,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吗?一朵花,从感性上看到姿态色泽之美,感知到香已经愉悦欢喜,你也想到解剖开来让在显微镜下看看它的细胞组织吗?一个美人,在生物意义上看,是不是也要骨肉血脉分离,解析成一个个器官来欣赏呢?
探索,是不是越透彻越成功越有价值?
生活的美与丑、对与错甚至都是含混的。儿时,借给过哪个小朋友一支铅笔,哪个小朋友送过你果丹皮,故事里谁跟谁是一伙,谁是英雄,谁是反派都是清清楚楚、泾渭分明的。如今目之所及,尽是混沌无知,真应了那句“知道得越多,知识的边 界便越广阔”那句话,举目四望,懂的,不懂的,这个世界非常复杂。那些貌似熟悉似是而非的道理会有无数种无序的排列组合,奇怪,懂得越多,我们的头脑越愚蠢了。
但是我们需要来扮演小孩子吗?谁能扮演小孩子呢?老莱子为了博得年迈的父母一笑,可以穿上五彩肚兜,满地爬滚,把自己打扮成嗷嗷待哺的婴儿。只是形态上相似,他的父母便被他逗乐了 。老年人即使已经老眼昏花,记忆丢失,痴呆至此,看到小儿逆龄尚能欢喜。骨子里还是怀念那份青春岁月怀念亲亲宝贝的幼儿时期是不是?稚子小儿会让世故的痴狂的老人会心欢喜。
要说爱,我们很难趋强去爱一个满腹阴谋诡计的成年人,却容易爱上一个完全不知世事的天真纯洁的小孩子。他们的一笑,眼里闪亮的星光,就足以捕获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