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这是陶行知先生此文中的第一句话。他以“火”、“冰”作喻,提出了教育是“教人化人”,而且“化人者也为人所化”,二者是相互感化、相互改造的。
透过先生的话,我们能够发现办学与改造社会具有辩证的关系:“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改造了社会便也改造了个人。”因此倘若将二者分开来,办学的只办学,改造社会的只改造社会,则会因为各自的独立,造成教育的狭隘、封闭和脱离实际,难以达成改造社会的目标。这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重新定位教育的作用,不止步于试卷上考出多少个A,而是依托教育来强基铸魂,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坚力量。
先生从当时的国情出发,提出对于改造社会人们常常进入的三种误区:一是以为改造社会是要多数人干,少数教师不能胜任;二是改造社会是劝人家干或替人家干;三是以为识字读书即为教育。一旦走进这三种误区,教育就走进了死胡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先生在提出三种误区的同时,也给出了对应的办法,只要改变固有的观念,放下孤高的架子,“团结同志,共同去干,方能发生宏大久远的效力。”而实施过程中不能只坐而论道、纸上谈兵,而是要从实际出发,从经济及娱乐两方面下工夫,附带读书认字,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达成教育的目的。
在改造乡村生活的过程中,培养乡村师资是关键,“教师得人,则学校活;学校活,则社会活。”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乡村教育要振兴,教师的培养是关键。那么,该如何去做才能让乡村教育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乡村教师的培训如何与改造乡村生活相融合?“双减”背景下乡村教育该做哪些加减法来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时代在发展,昨天的答案是否能够解决今天的问题?面对经典,我们该如何把先生的教育思想转化成行动?这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的。因着时代不同、人的不同,教育永远充满挑战,这是我们的机会,更是我们的责任。
先生为了纪念晓庄学校建校2周年,于1929年3月写过一篇《这一年》,他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机会什么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原来,这世间各种各样的方法,都难以超越一个字的力量——爱。沿着心的方向,带着爱前行,我们终究可以抵达,教育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