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在黑夜中天马行空,借助腹稿提笔写下《故歌》一文。何为《故歌》,老歌?非也。故歌,是断章取义的产物的组合,故典故,歌诗歌。
先说故。典故,原指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的官,后来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历史上有很多的典故,举三个大家熟悉的典故为例。先说一诺千金,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说秦末有个叫做季布的人,为人非常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在当时就有“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由此引出一诺千金;再言凿壁借光,说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家穷买不起蜡烛,晚上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最后说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传说东晋时期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常和好友刘琨讨论时局,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终成一代名将。
若是没有这些典故,估计很少有人知道历史上有季布、祖逖、匡衡。没有他们这些,哪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哪有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没有了典故,怎么把历史浓缩,如何把历史速记,让更多的人知晓,晓天晓地晓己?可惜自某年某月某日起,似乎再也没有新的典故。
叹兮,典故不复增矣。
再说诗。诗歌,大底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道尽了悲欢离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出了国破的伤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道出了登科后的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说出了离别的无奈,“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道出了重逢的难得。还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出了雪后的孤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出了古人的智慧,“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讲出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古诗应有尽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读一读背一背,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增广见闻。
诗,一路走了过来。如果星空没有诗的点赞,再璀璨也是一个黑洞;如果山峰没有诗的岩附,再秀美也是几块巨石;如果河流没有诗的注入,再清澈也是几朵浪花。
到了近代,诗歌大多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伤透了读者的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文化快餐堂而皇之走进公众的视线,火爆的音乐会,深加工的影视作品,精心打造的娱乐节目等,无一不带来视觉的震撼、听觉的冲击,基本不需要观众咀嚼就能消化吸收。再加上诗歌这种需要咀嚼的特点,渐渐地,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诗歌从绝对主角沦为在戏中鲜能露脸的群演。
惜兮,诗歌没落久矣。
只言片语,一家之言,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