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的主因并不是贪腐

苏联末期的四大案,分别是皮草案,罐头案,索契案,棉花案,许多人认为苏联解体的问题是贪腐,实际上并不是这个问题。

实际上的问题比这个要更加严重,是和平环境下的生产力进步与苏联僵化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最大的黑色幽默,左派的祖国苏联最终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进步而迎来了最后不太好的结局。

首先是皮草案,这个案子说明和平时代下,老百姓没有战争中的财产损失,有了积累,有商品交易需求,这一点就是大乱之后的盛世,王朝早期金属货币化,这是古代经济规律。

还有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农民变成工人也越来越多,农业家庭式的经济在解体,集体农业经济也需要市场来交易化肥等其他工业产品,而工人越来越多,必然需要一个更大的市场。

农民不需要交易就能生活下去,工人在只有工业产品,而国营商店的货物短缺,就会出现黑市,黑市需求越来越旺盛,流通商品也会越来越多。

劣质皮草只是在国内流通,因为国际市场并不需要劣质的皮草制品,不需要走私,这种商品流通逻辑导致与当时的强力部门没有关系。

只有莫斯科来人的时候,这个团体才想到了要去莫斯科发展自己的关系,只局限于国内流通,也因为没有强大的官方背景,导致调查没有太多来自有上面的阻力。

同时也在说明生产能力赶不上市场需求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人愿意将全部身价投入生产设备的扩张,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点,依靠利润去驱动产能的增加。

拿厂里面的东西家用,是苏联的常态,意味着大多数人普通的工资无法满足自己的购买需求,只能通过拿到黑市上购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资。

这一点在整个苏联时代都非常正常,这些皮草厂工人不举报,也是各种补贴与福利拉满的结果。而在市场经济下,这种劣质皮草获取暴利的情况不会发生,市场竞争会把这些性价比不高的商品击败。

第二个罐头案,我看相关视频的时候,我觉得搞笑的是有一些弹幕把只要出现在苏联的商业模式,都视为计划经济。

并且把阿里巴巴的生鲜销售模式视为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西班牙为了解决海产品销量做出的创新,有些视频解释为老百姓不会做鱼,实际上不是这个问题。

是工业化时代,人口集中之后到来的需求集中,需求集中之后,就出现职业的专业分工,同时节约时间,就像对于前三十年的集体食堂一样,这是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

这个案子最大的问题,还是上面做出避开了国营商店体系打算搞新的商品供给体系,而罐头厂的失误引起了大多数人的注意。

其实这种改革要进一步深化,是更加能解决苏联的经济问题,因为这种市场需求导致增加导致的供给稀缺,更重要的是上面有人需要用这个做经济改革的一个体现。

如果海鲜超市一直运转下去,商店食物的不足的情况会得到缓解,同时可以借着这种需求的增加,要求捕捞队加大,提高鱼类产量。

同时因为鱼类能提供优质蛋白,与走私商品(鱼子酱)产能也能提升,当然你说贪腐可不可恨,那当然可恨。

可问题要做事,就必须试错空间,这个渔业系统并不是因为海鲜超市而垮掉,是因为鱼子酱走私。

不过如果在传统的国营商店体系之下,我估计这一批失误的罐头也不会流向到平民这一个阶层,引发这么大的问题。

如果在海鲜超市的管理者承认是搞促销,那么事情还不会恶化到这个样子,不过鱼类运输与生产时候的错误,要我销售部门背锅,最后调查出来这些多余出来的产能去那里了。

扯出来这么大的走私案件,属于好心办坏事了,不过还行,这是单纯的经济犯罪,政治上的阻力还不大,也没有用什么手段来阻止办案人员。

如果我大学时候看这些视频的话,我会无脑站在正义的一边,但工作之后,我才发现,一些事情必须可控,有些人必须保留,否则一些事情就推不下去。

我想对于保守派来说,罐头案是一件好事,毕竟经济改革造成了这么大的贪腐,这个不是渔业生产的问题。

正常国营商店体系消耗不了那么大的产能,而走私网络又很给力,国营收购的低价鱼子酱也不会到苏联人的餐桌之上,渔业能走私,餐厅与商店就不会走私嘛?

第三个索契案,就更加搞笑了,因为索契是民生经济的标志性工程,一个面向苏联全体人的度假中心,现在许多人觉得苏联与美国搞民生竞赛是注定失败的。

而我想到的是苏联如果继续保持军备,他能打赢西德都是一个问题,就算占领西欧,也需要两个半重兵集团防守从北欧到西欧的海岸线,苏联压力更大了。

我认为赫鲁晓夫是正确的,转为民生竞赛,消化胜利果实。

这个案件的问题在于不是纯粹的经济案件,是一个政治斗争为主的案件,索契地方政府三方势力互相攻击,非常复杂。

同时通过疗养院居然没有特供制度,导致疗养院体系必须通过私自设立小金库,用来满足领导人的高级别待遇,对于这样一个全苏联闻名的旅游样板工程。

招待上级一定多,同样意味着上面有关系,而且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国营商店不一定是计划经济的僵化导致,既然度假餐厅都出现减少平民商品供应,增加高级领导的商品供应。

为了满足领导的需求,那么势必要加入走私网络,使用黑市的人是不会报官,这三个案子的共同点。

就是在和平生活,苏联人民日益旺盛的商品交易需求与僵化落后的商品交易系统,商品供给体系之间的矛盾,当苏联开启了大量黑市的时候,也意味着计划经济终将会迎来末日。

柯西金的改革非常简单,给国企管理放权,物资鼓励工人加大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经济改革必须付出代价,业务线得到奖励,国企宣传线与行政部门并没有得到奖励,自然反对改革。

没有这种腐败作为动力,国企领导为什么去多生产,反正向上要拨款就行了。

反腐出身的安德罗波夫一系(包括戈尔巴乔夫)推动的经济改革失败原因就是这样,而腐败享受以勋宗中心的利益集团保守派因为经济改革不改革,也能享受超额待遇。

最后的结果就是保守派有能力加大生产,改革派有改革意愿,但没有能力驱动国企生产。

最后一个案子就是大规模诈骗案,社会主义也有诈骗案,棉花案极大恶化了苏联与加盟国之间的关系。

虽然苏联低价收购农产品,但同时拥有高额援助,但在这个案件当中,乌兹别克的农民并没有得到好处。

另外对于苏联来说,勋宗获得了地方的忠诚,但对于俄罗斯,大量的支付只能换取砂石,火龙烧仓,这不是诈骗是什么?

这个事情被查出,又因为苏联领导人的死亡导致案件最后烂尾,安德罗波夫的继任者又是一个短命,戈尔巴乔夫又是一个改革派,反腐派,当然说服不了地方派服从。

加盟国一旦不能获得大量的援助,当然不听苏联的话,同时苏联的低价收购使得加盟国的底层百姓怨恨苏联,寻求经济外交自由。

结合苏联利用少数民族主义压制主体民族,使得主体民族变成牛马,所有人都不满意,一个丧失主体的政策最终的结果就是社会分裂,美国的政治正确也是丧失主体性的政策,最后造成美国的社会割裂。

勋宗是不可能承认乌兹别克的诈骗案,首先影响威信,强人怎么会被欺诈?

第二是影响勋宗与加盟国之间的关系,加盟国的领导人会怀疑是不是要整自己来集权。

第三就是影响控制不住,整个加盟国的官僚体系需要被重新塑造,同时还需要经济改革,苏联也是寿命到了,能改革的没有权力,有权力的没有意愿,在这种拉扯中错失最后的机会。

我看完这四大案之后,我认为苏联并不是亡于腐败,不是个别人物的堕落。

而是苏式计划经济这一种带有明显农奴制度遗留,封建主义作风的经济模式,在和平时代面对民众消费能力提升,市场需求旺盛的情况下,解决不了产能不足,面对物资短缺的现状。

扩建产能必然带来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必将带来疯狂,大面积的反腐行为使得保守派的官僚没有改革动力,激进派官僚都被查处之后,生产力改革,销售市场改革陷入停滞,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苏联是从沙皇俄国的尸体建立的,其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等方面真的能通过一场十多年的革命就能将一个有着农奴制度的残留,封建残留,没有资本主义发展与革命的国家变成比资本主义还要高一级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计划经济应对苏联在二战之后的工业化进程来看,如果苏联计划经济并不能解决工业化之后的问题。

而是一种具有大量农奴制度残留,封建主义残留的经济体制,苏联解体不过是资本主义打败了封建农奴制度,国营企业的工人甚至不知道计划的产量是多少,封建主义。

把农民约束在土地上面,沙皇俄国就是邪恶的?国营农场就是伟大的?将人束缚在固定职业或者场景中就是奴隶制度的复兴。

为了避免被其他人黑我是美分,特朗普的非法移民政策本质上是奴隶制度的重生,通过允许非法移民在农场主的签字不被美国驱逐,等于将非法移民绑定在农业生产中,满足了maga的诉求。

另外一方面将消耗财政的非法移民驱逐出正常的商品交易市场,会造成通货紧缩,对冲特朗普经济三板斧——降息减税加官税造成的通货膨胀,特朗普政策上像一个罗马的凯撒。

解放生产力的第一步是要解放劳动力,将劳动力从固有的职业中解放出来,农民忙时在家务农,闲时进城打工。

在工业化之后,市场也能稳定提供食物之后,农村抛荒人进城就是正常现象,一大堆左派口中喊着解决生产力,又去支持限制生产力的政策,精神分裂也不过如此啊。

苏联末期的四大案,贪腐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问题是和平发展带来的生产价值富余与生产力进步击败了农奴制度残留的苏联计划经济体制。

前两个案子出现黑市,皮草,走私,海鲜超市,都是相对高效生产力的释放,而后两个案子,说明苏联经济体制无法让大多数的普通人享受到相对高效生产力的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进步越扩散,苏联解体会更快,两个只有一年任期寿命的苏联领导人无法解决经济问题。

同时高层一会改革派,一会保守派,一会改革派的混乱也意味着指令经济的彻底失效,生产失序了,没有商品供给,只有大通膨了。

若此看来,苏联还真不是贪腐亡国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