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张载),尝语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宋元学案》
四为之志,由宋代哲学家“横渠先生”张载提出。冯友兰称之为“横渠四句教”。
张载所提出的广为传诵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似乎带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充满政治热情。
在了解四为之志的内涵前,我们不妨先了解其中所含有的政治热情。
西方古代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追求是超越现实的,他们为知识而求知识,为真理而求真理,这其中并不掺杂着政治的功利性。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他们并不追求纯粹的学术,而是心怀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他们始终以政治为中心,而非以知识为中心,他们甘当时代的弄潮儿。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孟子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
元明清三代,政治动荡,但并没有泯灭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如明末东林书院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又如
“世道、人心、民生、国计,此是士君子四大责任。” ——吕坤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
以上的名句反映着古代文人的政治追求,代表着广大知识分子的心声。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所谓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在古代,若沉迷于纯粹的知识研究,往往会被贬斥为“玩物丧志”。因此古代知识分子或是心怀满腔的政治热情,或是被政治冷淡了“立德、立功”之心,渐而不再“立言”。如庄子,他实际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又如归居田园的陶渊明,他年少时曾抱有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的雄心。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陶渊明
学习亦是如此,整个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因而我们大多都对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我们开始去探索未知。但到中期,我们或许会因为一两次的考试失利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这个时候我们往往自我欺骗,以不擅长为由而抵抗学习,甚至是放弃。却不曾想,经历困难并试着解决问题意味着自己后离享受学习又进了一步。
若学习的旅程有100步,你若踏出了99步,在最后的时刻却选择放弃,岂不可惜?所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请你踏出充满初心的第一步,也是充满着坚毅的最后一步,迈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