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有法,听课有思

近期参与高中教坛新秀评选课,聆听了5位教师对《蜀道难》的精彩讲授,收获颇丰,也引发诸多思考。这次经历不仅是对参赛教师教学水平的评判,更是对自身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深度反思,为高中语文教学改进提供了宝贵启示。

参赛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各显神通,尽显创新与传统的融合。有的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通过播放展现蜀道险峻的视频和精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蜀道之难,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将抽象文字具象化,使课堂充满现代活力。还有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抛出“李白为何极力渲染蜀道难” 等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思维能力,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传统诵读法也未被摒弃,不少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引导学生跟读、自由读,在朗朗书声中让学生体会诗歌韵律与情感,这让我意识到,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创新,诵读始终是语文教学的基石。

不过,部分教学方法在实施中也存在不足。多媒体的过度使用,有时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画面而非文本本身,削弱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未能及时引导和调控,使讨论流于形式。另外,部分教师在范读时,对诗歌节奏、情感的把握不够精准,未能充分发挥范读的示范作用,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教师们表现出较大差异。有的教师紧扣诗歌字面意思,详细讲解字词、诗句,帮助学生疏通文意,但仅停留在浅层,对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李白的创作心境挖掘不足。而优秀的教师则能旁征博引,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唐代的社会背景,深入剖析“蜀道难” 的多重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更让学生体会到李白豪放洒脱又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感受到唐代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宽学生文化视野。

课堂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有的教师提问缺乏精心设计,问题过于简单或复杂,学生要么不假思索回答,要么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生思维。还有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评价单一,未能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引导,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而善于引导的教师,提问具有启发性,如“从哪些诗句能看出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对学生回答进行积极肯定,并追问拓展,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使课堂充满活力。

此次评选课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改进方向。教师应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多媒体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要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为目的;小组讨论需加强组织和引导,明确规则与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在文本解读上,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文学素养,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课堂互动方面,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质量,丰富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这次《蜀道难》评选课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次集中展示与检验。通过反思教学方法、文本解读和课堂互动等方面的问题与亮点,为教师们提供了成长的契机。在未来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探索创新,改进不足,提升教学水平,让高中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的肥沃土壤,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