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一部豆瓣评分9分的电影,之前听说有泪点,就努力硬撑着不哭,但最后,被卖掉的黑人小孩,回到母亲怀抱时,还是憋不住了。
一个12岁的男孩,是什么样的生活,可以把他逼到去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罪名就是:你们为什么生下了我。
小小的人生除了谩骂,就是殴打,稚嫩的脸庞,没有一点童真,有的只是生活的磨难,我们可以说,是因为战乱,但同样,也是因为文化和教养。
我们的父母,我们父母的父母,包括我们自己,有谁是懂得怎么教育一个孩子才做父母的?
即使我们远离了战乱,难道我们身边,赞恩一样的父母就少吗?打开新闻,虐儿的,弃婴的比比皆是,最近看了一个报道,某90后夫妻,一言不合,就去离婚,彼此都嫌带着孩子是拖油瓶,一出法院,慌忙离开,留下小小的孩子追着爸爸妈妈,这个孩子全当父母是天,却不知道,天会说不要就不要他。
生而不养,生而不育,育而不教,何以为家?
小时候,父母总是说,你要听我的,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今天,叮当经常不叫我妈妈,总是直呼其名,但我觉得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我们首先是平等的关系,再是血缘上的传承关系。
不怀疑爱孩子的父母,是占了绝大多多数,但很多时候,这份爱,有些沉重。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
“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对父母孝敬感恩,对亲友慷慨大方。”
如果孩子不听话不懂事,那么他们的爱就会变味。
当爱,变成了一个条件,一个交换,这份爱,还纯粹吗?
纪伯伦在《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中说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原生家庭,这个词,成了热门词汇,我们不能把孩子所有的问题归集到父母身上,但必须承认,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机,她/他要摆脱复印件,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宇宙,是要付出许多的努力的,生而为父母,就要担得起这个称呼,至少一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该管时管,该放手时自然放手,多给孩子一点自由,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解决问题。
放下对孩子的评判,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聊聊天,让孩子给自己打个分,的确,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做负责任的父母,那么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不做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