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寻找灵感的探索者的故事。
截止交作业的前8个小时,我简单列了2021年的每月状态以及变化。前7个小时,我把今年看的书都拿出来摊在小书桌上,包括目前在读的,一共11本。我每一本都翻开来,翻到折了小书角的页面上,重新读一遍曾经用颜色笔标记的段落或者语句。明明是“温故”的过程,却有很多“知新”的地方。很多内容,不去思考和实验,真的就忘记了。
前4个小时,我浏览了在“句读”app上保存的金句文字。前3个小时,我去网络搜索A.S.拜厄特和毛姆,期望发生一些灵感碰撞。
因为A.S.拜厄特说:“撑过去一天,再撑过去另一天,这究竟算什么样的人生?-----很多人的人生。”
因为毛姆说过一句话:“小时候得到的爱太少,以至于后来被爱都会令他感到尴尬……人们赞美他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应,表露情感时又觉得自己像个傻瓜。”
两位文人都戳到了我的痛点,引起了我的好奇。拜厄特属于一针见血似打法,简单一句话,直接说出我的日常心理状态。毛姆这句话正应了我的某篇文章《洋娃娃和红皮鞋》,由于童年缺爱,我很难做到坦然接受别人的夸赞,只有笨拙的突然羞涩。更加不会去直接向别人索取什么。但是,我对二人知之甚少,只看百度词条的介绍,很难去写出来点什么东西。于是作罢。
交作业前2个小时,我开始着急了。去看了往年的日记,希望从中找到优秀的片段,加工成一篇文章。可是这些零碎的文字在我这里,缺乏很好的粘合剂,没有一个统一向心的核心观点,我写不出来。于是我去看《我落泪情绪零碎》的歌词,去看我总结过的读书笔记,我曾经遇见过的美丽风景(能够描写一篇风景文也很优美的),甚至回想这一天发生了什么,筛查最近追的剧《风起洛阳》里面,能有什么引起共鸣的观点… …都没有成功。
交作业前一个半小时,我仍然无头绪,于是放弃挣扎,就写我这一波找灵感的过程好了。至少也是个小搞笑的主题吧。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一个坐在电脑旁边的女生,身穿家居服,头发随意的低低扎起,她的手指放在键盘上,眉头微皱,一个字都敲不出来。于是她挠一把头,一会儿翻阅书籍一会儿拿出笔记,又一会儿抠抠手机照片,上网搜索材料… …慌乱的抓耳挠腮,大有人类返祖的行为哈哈。
灵感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个个腾空升起的泡沫,如果不及时记录,它们就会顷刻消失不见。寻找感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以上我尝试的种种。如果,还是没有想写的话题,那么,就跳出来,记录一下这个有趣的过程。
写作本身是轻松愉悦,由心而发的动作与思维。就像蓑依老师所说“万物皆可写”,勿以题小而不写。我是一个寻找灵感的探索者,这是我今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