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时间把麦家的茅盾文学奖作品《暗算》看完了
不是一目十行,也不是这书有那么薄。而是故事深憾我心、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明了(天知道我有多讨厌啰里啰嗦),让我情不自禁的一直读下去,包括吃饭、上厕所。据说还有电视剧版的,我没看过,也没兴趣看,电视剧很少有能比原著改的好。我基本不看电视,家里电视机也没有。
这是一本关于密码破译的小说,一个关于躲藏和寻找秘密的残酷游戏。它不似普通的谍战小说写法,而是写了几个人物故事。抛开故事的真实性不说,它至少让我们这些普通人得以一窥一个顶级秘密的世界,即使已经被加以演绎。正如书中所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秘密,它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也许就不会存在了,就像那些冰山,如果没有隐匿在水下的那部分,它们还能独立存在吗?”现在作者也是给我们普通人展示了这么一座冰山,至于冰山下面是什么样子,又有几个人清楚呢?
为什么一直在提“普通人”,这是相比书中的人物而言。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被选择的人需要有特殊的才能,或者极端的智慧,或者极端的勇敢,或者极端的天赋异禀。甚至有时候特异到你仿佛就是为某个任务而生,比如阿炳,五岁时一场大病,赋予了他超人的听力,也夺去了他的智慧,在老家陆家堰疯疯傻傻的生活到五、六十岁,直到这个任务的来临。可以说这个任务赋予了他生命的意义,给予他英雄光辉的一切,最后他也死于这天赋,暂且只能这么责怪吧,谁能去责怪他的妻子呢?一个嫁给信念的人,一个因为信念和奉献而爱的人
什么是爱?这是一个太古老的话题,我至今也没弄明白,它发生和存在的形式太多样化了。有人一眼就爱上,也能一瞬间放下,有人日久生情,却至死不渝。而阿炳妻子呢?在正常情况下,有谁会爱上一个痴傻,又老又丑的瞎子?连首长都说:如果我有个女儿,只要阿炳看中,我会以父亲的名义让女儿嫁给他。是的,以父亲的名义,不是爱的名义,因为阿炳的巨大贡献。可林小芳做到了,在那个年代,那个坏境,他们能因为信念而爱。阿炳没有性,不懂性,却想要孩子,想让母亲抱孙子,她只能去借种,在阿炳自杀后,深深的自责,并且认为自己的私生子没有资格做阿炳的孩子,把他抛弃,照顾阿炳的母亲终老。这个故事,对于林小芳,我只有同情和辛酸
相比林小芳,黄依依的爱就太不一样。我喜欢她,如果身边有这么一个人,我一定要和她做朋友,就是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资格。这个数学天才聪明绝顶却又不呆板刻意,能在轻浮调笑和如痴如醉的破解密码中无缝切换,预计要10年才能破解的高级密码——乌密,她一年就解开了,在别人看来她这一年却都是在勾引男人,谈情说爱,在山里捉蝴蝶摘野果,在不停的找别人下棋玩乐。她万种风情见一个爱一个,却有情有义,在被上级发现以后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也是为了救被处分的情人而下定决定心尽快破解乌密,即使她后来又移情别人,我对她都讨厌不起来。一个光芒四射的人,从来都不会只属于某一个人
陈二湖的故事是最让我觉得哭笑不得细想之下又叹息不已。开篇作者就一直在提“那件事”吊足了我的胃口:是什么天大的事,让一个人在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抱憾离去?
不过就是这么一件“小事”!
也许在现在人看来,包括我自己,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大事。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如痴如狂的专研一件事时,往往苦苦求索的答案不在正常时刻到来,也许在半睡半醒之间,也许在精疲力竭之时,更何况他们的这个工种,兵不厌诈,密码是兵器,是兵器中的暗器,是人间最大的诈。玩的是欺骗,是躲藏,是暗算。所以陈二湖在梦中呓语说出解码的思路,这是太正常不过。可他自己不相信,他认为荣誉应该给助手,即使助手再三解释自己只是记录了他的梦话而已。他不断的向组织争取,未果,这件事在他心里惭愧,发酵,至死都无法放下。他太纯粹了,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现在所习惯的争夺,贪婪,隐瞒,欺骗
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各有所长,每一个人也都是多面的。能恰当的发现自己所长的一面,合理的培养运用,就没白来世上一趟。如果大家都能意识到这点,我们的教育也许能前进一大步,“剪掉孩子的翅膀,却要求他们飞翔”这样的事什么时候才可以不发生?又瞎又傻的阿炳能做出巨大贡献,甚至死去的人也能用尸体做一件大事(韦夫)。黄依依在人情世故上几乎弱智,也不妨碍她专业的出类拔萃。生命又是如此的无常和脆弱,一个喷嚏一滴眼泪也许就让你送了命,今天一起共事的同事明天可能就不在了。虽然小说故事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发生,然而生活中又何曾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