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过半,想必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这部大场面大制作的《流浪地球》霸屏了。
尊重原著的设定,外加导演组对影片的理解和心意,让一切都恰到好处。不管是很早就喜欢上了刘慈欣作品的科幻迷,还是因为吴京等人而来的影迷,都证明了这是一部口碑颇高的影片。
如果对你说太阳将要吞噬地球,我们必须带着地球流浪,你会惊讶么。
说科幻,的确是一种幻想。说现实,好像也会引起我们深思,这可能就是人类未来的命运。
故事设定在了春节,刚好是中国人一年中团聚的日子,也更加衬托了灾难背景下急切的心情。不保护这个家,不带着她走,人类就无家可归,更谈不上团聚。
一千两百万台行星发动机,是人类最后的希望,逃离这里,去远方流浪。
整整两千五百年的时间,几乎一百代人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这颗星球存活下去。
背景很庞大,庞大到要用一本几万字书来描绘整个世界。影片也很巧妙,开场直接代入到流浪的场景中,接着紧凑地发展到了遇上木星灾难这一贯穿全片的背景。世界末日的架构清晰地矗立在眼前。
从地下世界升到地上,冰天雪地的描绘正是科幻场景切入的第一步,也是震撼开始的第一步。那些在冰霜中凝固的大楼,呼啸的寒风,瞬间就将观众置于末日的世界观里。再加上像上海东方明珠这样的标志性地标建筑的出现,让人们不由地感同身受。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城市,可现在已经变为废墟了。
类似的灾难电影有很多,美国这样的科幻大国也拍摄过很多震撼的影片,如《后天》、《2012》等等。而作为国产的科幻影片,流浪星球的特效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为重要的是,将中国元素融入其中是拉进观众最直接的点。我们有自己的战车,有自己的战甲,有自己的装备。没有抄袭,让人们在之前的世界灾难观里能看到自己国家的影子。
感情线也是流浪地球刻画的出彩的一点。身负重担而不能陪伴家庭的父亲、照顾家人细致入微的姥爷、嘴上逞强心里却放不下父亲的哥哥、被捡来生死相依的妹妹,还有救援队的每个人等等。这些形象都是有鲜明特征的,丝毫没有因为庞大的科幻场景而削弱人物的存在。
在灾难来临时的那种脆弱与无助,在危机时刻的那种舍弃与挣扎,在拯救一切时的那种勇猛与无畏,他们都体现的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虽然只是全部撤离人口那茫茫人海中的沙粒,却也能揪住观众的心。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名词:饱和式救援。
影片前半部分,他们为了重新启动受到木星引力影响的行星发动机,打消了回家的念头,冒着各种风险一路赶往目的地,最后在将要成功的路上发现其他小队完成了这项任务。而最后的点燃木星行动,同时发射的光束有三发,科学家也提出了这样的方案,并不是只有他们一小群人在努力。
为了同一项救援目标而共同努力,这种饱和式救援,更像这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该有的样子。这是这个偏政治化的名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热血最激情的一次。
也是因为有别于个人英雄主义的画风,让流浪地球的格局提升了太多太多。这种涉及到到世界观的全球一条心,能看得出这部国产佳作的上升空间,已经在概念上甩掉所谓唯我独尊的作品很远了。
这次,没有超级英雄拯救世界。全世界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超级英雄。
长时间以来,中国的科幻特效影片都是不被看好的。国产影片的重心也被古装戏和现代都市片牵着走。很少有出彩的科幻片,大多都背负着特效烂和抄袭多的骂名隐居了。
而这一次的流浪地球,我们看到了中国特效的崛起。8000多次的分镜,4年之久的拍摄,带给我们的是冰封世界的呼啸,地木交汇的绚丽,星球爆炸的冲击。任何一处宏大的场景,甚至细节,再加上无比震撼的背景音乐,都不比好莱坞大片差。这个宏观世界的构建,真正做到了站得住脚。
在宏观世界的背后,我们又能看到那些令人感动和骄傲的真情。
每一次为了星球的自我牺牲,忍痛面对大义与亲情的离去时,都会触动观者的心灵深处,因感动而泪目。在救援队的齐心协力下拯救地球,在所有人放弃希望又重新拾起时,因自豪而泪目。
有瑕疵,有不足。甚至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剧情平庸的自我拯救片。对于成为中国科幻迷的第一步,我们当然可以接纳这些小瑕疵,给它更多的进步空间。即使因为片长有限,开头的铺垫不是很充分,前面的叙述也显得有些唐突,但并不影响流浪地球成为中国科幻史的一座合格的里程碑,而且是一座起点已经很高的里程碑。
当贝加尔湖的冰融化,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去钓鱼。
当中国科幻的冰融化,我们可以看到成长的力量。
这可能不会是最好的影片,但一定是最好的开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