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年级第一了,真厉害,怎么教育的,要是我家的就好了;
——你家小姑娘真懂事,都会帮你收拾碗筷打扫卫生了,瞧这小姑娘眼里有活,真懂事,要是我家的有这一半就好了;
——你家报几个辅导班啊?这么多班,钢琴都过八级了,怎么教的啊,我家的怎么不学啊,总是白浪费钱。妞妞你可得要向妹妹学习啊……哎,你家孩子真好,要是我家的多好。
…… ……
盼望着盼望着,假期终于来了。回家看看老人,天经地义;走亲访友,不可避免;同学聚会成了假期的主旋律。大伙聚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话,联络感情顺理成章。
然而两天下来,发现话锋跟往年不大一样了,才意识孩子长大了,开始可以脱离家长自己寻找小伙伴了。而同年龄段妈妈们交流的话题也转入了各种比拼,总在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感慨着自己家缺失的那一块。
孩子上学前比年龄,比身高,比体重,看谁长得快,更结实;上了学开始比成绩,比排名;现在还得比你家孩子上几个辅导班啊?考了几级啊?发展几个兴趣啊……
这种比拼带给我们做家长的是带来的是新一轮的焦虑,然后是对孩子更加严苛的约束。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细想回来,孩子还真的都是自己教出来的。
这段时间的学习我真切地发现,凡是我没有做到的或者要求到的,在孩子身上都有所欠缺。我用自己的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一直觉得自己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高考时北大清华这样的全国名校对我来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所以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殊不知孩子已经站在了我的肩膀上,她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取法乎上,得乎中。如果我一直把陪伴孩子目标定位在做个普通人,考个学,有个稳定工作,想必孩子未来就只能是重复我现在的人生。用我的框框住了她的世界。
其实做父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带孩子去看世界,告诉他们更多的可能性,帮助他们立志,学会做人,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自己的路,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
今晚跟孩子约定了自我管理契约,只为她心中的那个目标。我想我要做的就是陪伴,帮她扶正,慢慢找到属于她的规律和节奏,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追求。
路很长很艰辛,但是我们无所畏惧,因为有爱,因为你就是我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