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式的情与爱:把爱活出来》
作者:武志红
阅读方式:纸质书
豆瓣评分:7.7
笔记形式:文内摘抄+自己感悟
比如说不敢去拒绝人,做不到的事情也硬生生地答应下来。
“面子心理”的作祟之下,我也是这样。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只要他们提出来,我就不会主动拒绝,即使我做起来异常吃力,我还是会努力做到让他人满意。
我觉得,只要是中国人,应该都摆脱不掉“面子心理”吧。面子就等于尊严,甚至于存在感。
真正的“好”是:你好,然后带动大家好。你不好,其实大家都跟着你难受。
我总是想活出一个“好”的状态,然后有能力去帮助亲人。但有时候,我自己都说不清楚,什么样的状态算是“好”状态。武志红老师的这句话,也算是醍醐灌顶了。假如我过得不如意,且不说帮助亲人,甚至亲人还会为我担心。所以,能做的、该做的,就是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好。
夫妻关系是家里的定海神针,在所有关系的排序里,应该把夫妻关系列在家庭第一顺位。
这句话是整本书内给我印象至深的话。我的理解就是夫妻才是共生的两个人,只有彼此扶持、共同成长,才能带动整个家庭一起变好。
不管是婆媳关系,还是母子关系、子女关系等,都不该越位。任何形式的越位,都会让夫妻中的一人感觉到被忽视、被轻视。长此以往,夫妻关系必定会出现裂痕。夫妻关系不融洽,很难有融洽的婆媳关系、母子关系以及子女关系。所以,想要家庭幸福,势必要保证夫妻关系的第一顺位。
小时候有很强烈的“性”羞耻感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希望自己的秘密被严格保守。
从小到大,我们生活的环境都是谈性色变,甚至于觉得女生来例假,都是一件特别羞愧的事。而对于留守儿童或者是缺少保护的女性,一旦发生性侵这类事件,将会是一个一辈子都忘不掉的噩梦。
中国的父母,特别是妈妈,是制造内疚的顶级高手。
很多做了妈妈的女人通常会觉得,孩子遏制了他们职业的发展,或者说,有了孩子才导致他们没有过上本来想要的生活。这其实都是一种畸形的心理,不知不觉中会让孩子活在内疚之中,让孩子也觉得是他拖累了父母的脚步。
闺女是给别人养的,闺女长大了终究会嫁人的。
中国传统思想里都是这种观念。娘家人总以为:“闺女没必要上学”、“闺女不能继承家业”,等等等等。总之意思都是:闺女是给别人养的,总有一天会变成外人。
而在婆家,媳妇是外人,一个抢走自己儿子的外人,婆婆势必不能接受这样的“掠夺者”。
所以,我始终觉得,活在这种背景下的女人很是可怜。天下之大,竟找不到一个与自己亲密无间、毫无隔阂的亲人。
共生有两部分,一个部分是儿子与妈妈共生在一起;一个部分是儿子跟家族共生在一起。
对于武志红老师所说的“儿子和家族的共生关系”,我看到的,多是电视剧里“凤凰男”的形象。感觉就像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样。“凤凰男”发达了,家族里的人总想沾点光,而作为“凤凰男”的父母,自然是感觉很骄傲、很有面子。为了在家族面前展露优越感,为了所谓的“面子”,只能让夫妻二人的小家庭为家族义务服务。
媳妇要知道:只要稍有一点儿爱情,丈夫在潜意识深处已经把她列在第一位了。佛教上这样讲,心理学也这样讲,有性关系的情感关系,其深度绝对比亲缘关系要深。
这种说法,我是第一次听说。因为童年的经历,我的心里总是有一种浓浓的不安全感。没结婚之前,我也时常会问我先生,我在他心里排第几位。我特别想做他心里的NO.1,但木讷而内向的先生从不会正面回答我。
请你尊重我们家庭中你的序位,在这个小家庭中,我媳妇是家里的女主人。
即使是这样的话,也不容易说出口。中国讲究“孝道”,这句带着满满敌对的话,儿子说不出口,父母也接受不了。我觉得,现在的男性,有初步的意识就很不错了。首先要意识到家庭里妻子的第一顺位关系,然后再考虑如何和母亲沟通。
荣格理论中说,女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男性原型阿尼姆斯,男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女性原型阿尼玛,我们都需要把这个原型投射出去。
经常听说“妈妈对儿子亲,爸爸对女儿亲”,从没想过这句话是否有道理。而“荣格理论”,给出了一个科学性的解释。
再有,如果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好,那么女人就会寄希望于儿子,男人就会影射在女儿身上,“有女万事足”说明一切。
有人跟你的父母说:“你们的孩子怎么还没结婚、没生孩子呢?”父母就会觉得自己被攻击了,然后会感觉很焦虑。他们怎么解决这个焦虑呢?因为碍于面子,所以父母不能还击别人,但是他们自身又坚持不住,于是他们就会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你怎么还没结婚、还没孩子?你知道我在家里多没面子吗?”然后孩子也会被带进焦虑里。
我觉得这里跟武志红老师前面所说的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面子问题,有很大关联。当父母听到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言论时,因为要面子,他们不可能去攻击别人,只会对孩子指手画脚,然后把这种无法排解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各种爱都指向亲密贴近,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父母越爱自己的孩子,就越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离开自己。父母真爱孩子,就教给孩子与你分离的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爱他,其他的一切都是软弱的借口。
首先,孩子终将会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他不可能一辈子与父母依赖在一起,从小就要教会孩子独立自主,这是每一个妈妈应该认识到的。
然后,父母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地与自己分离。比如孩子到三周岁该上幼儿园的年龄,如何让孩子接受与妈妈白天分离的时间,是一门不容易掌握的课程。
中国所讲的“孝”字,就是“子承老”。“子承老”有两个含义:一是物质层面的“子承老”,即父母年纪大了,孩子需要养活他们,给他们物质上的资助;二是精神上的“子承老”,即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意愿来做事。
我觉得物质层面的应该满足,也容易满足。但精神层面的“孝”,似乎有些不正确,我不觉得为了“孝”而遵从父母意愿该被提倡。
有些人由于没有自己的人生,所以只好生孩子,然后把生的孩子的人生当做自己的人生来操控。
我身边有很多人,在谈及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时候,总会说,“我没什么出息,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么去想。但是我还是希望孩子可以去过他喜欢的生活。他喜欢送快递就去送快递,他喜欢去国企就去国企,不用考虑别人的目光。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趁我还年轻,一步一步去靠近自己的梦想,给孩子做一个行动派的榜样。
希望从我们的孩子开始,每一代都是爱的结晶,而不是“大家都这么活,我也这么活”的道具。
希望从我们开始 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而无需将自己的存在感寄托于“我的孩子”,或者延续所谓的“我的精神”。
“大家都这么活,我也这么活。”我始终觉得这样的人生略显平庸,而且有些可悲。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父母子女,在能力范围之内,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让父母放心,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才是最值得称颂的精神。
「无戒365训练营日更第11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