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就离家独自在外地工作扎根,每逢过年也会回家探望父母,尽管大包小包,各种嘘寒问候,但是一旦在家超过三天,还是会有种无法言说的不自在。尴尬于父母无缘由的争执,惶恐于不可预知的情绪失控,让多年自我安抚,渐渐泰然从容的心态瞬间破功...
我的原生家庭成员是父母和一个年长我不到两岁的姐姐。从小爸妈就忙于工作,从幼儿园开始我基本上就是那个最晚被接回家的三个"苦小孩”之一,有几次甚至爸妈忘记接我,夜幕浓重,一个小女孩望眼欲穿,撅着小嘴,独自坐在草坪上。不远处年轻的女老师和她不怎么让我喜欢的男朋友,也许他也没多少喜欢我,轻生浅笑着...直到不久前,突发耳疾,所有的声音都像隔着一层棉被,我才记起当时的感觉,就像被远远地孤寂在了外星球。
前两天,姐姐为了旅游的事和爸爸闹翻了。起因是姐姐计划带着年过古稀的父母和公婆一同去芽庄度假。讲真,我很敬佩她的苦心和付出。我借故远离父母,只是在物质上努力尽孝,但内心来说是抗拒陪伴的。爸爸推说腿脚不好,再三劝说都不愿同往。
姐姐只好让我出面劝说,多番探问,爸爸才道出真由,“你爸年纪大了,脾气也大,我怕和你姐在旅游中发生冲突,让亲家父母笑话”。后面妈妈补充说,之前的一次旅游爸爸和领队姐姐发生争执,结果不欢而散。
挂了电话,我把了解的情况和姐姐沟通。她有点不悦,不耐烦的说,"爱去不去,出门一点都不愿配合,去了也不开心。"话虽这么说,但其实她还在不断让我劝劝爸爸,尽量同行。我和她说,能解开心结的钥匙其实是来自姐姐的沟通,无奈两人都不愿让步,结果是爸爸独自留守,事情就此作罢。
姐姐的脾气还好,就是沟通起来没有耐心,一着急就乱丢"情绪核武器”,情绪容易失控。她挂断电话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沉思,“从小到大爸妈都没关心我们,现在就别怪我脾气暴”。
对于出生于八零年代的很多孩子,双职工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学习,忙于奉献。如果你是那个有幸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那绝对是获得了童年最贵重的奢侈品。
各自忙于工作的父母,彼此的交流和交谈往往也少得可怜。争吵变成最直接,最常用的问题解决之道。印象中最激烈的画面就是醉酒后父亲的哀叹和母亲绝望的摔打。有一次两人争执中父亲竟然从厨房摸出了菜刀,仓惶的母亲连续几日躲到我和姐姐的小屋反锁房门惴惴不安。
接下来的几天,父母像两只受伤的老虎,不时呻吟叹息,不时凝视伤口,请假没有去上班。早下学的我每天做好饭菜各自送进房间。五天后的周末,看到他们的伤都差不多好了,我给舅舅一家打电话邀请他们来做客,一切才顺其自然的解决。
我和姐姐进入青春期后,一个变成自由不爱回家的野姑娘,老师间歇性会请家长面谈。而我变成一个十足的内心戏演员,除了看书,就是沉默不语,因为紧绷的状态,完全禁不起任何一种形式的误解。
直到后来我高考去外地读书,才发现自己与人相处的沟通难题,大量读书去寻找治愈的方法。最圆满的方法是我开始与母亲写信,沟通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愫和依赖。找到了与父母交心的桥梁,开始体谅别人的艰辛与不易,慢慢去慈悲每个狂躁变态表现下可怜无奈的残酷。
在“养育女孩”和“养育男孩”两本书中,均强调了陪伴的作用,陪伴本身就是安全感获得的最好方式,对于七岁以前的男孩子来说甚至更为重要。
其次,陪伴意味着沟通。有些早教中心的爸爸妈妈忙于做低头一族,在集体活动中战战兢兢迈出第一步的宝贝,回头寻找看到的竟是难得放松的父母刷手机的身影,被忽略的感觉,失望中带着自责和怀疑。同样,保姆式,只管吃喝拉撒的陪伴也不是真正的陪伴。有没有全身心的投入陪伴,决定着幸福的质量,也影响着亲子关系建立的稳定。
“凯叔讲故事”公众号经常会发布一些母子或者父子之间萌萌可爱的对话,让人不禁为其中动容的言语融化。不要低估一个孩子心智成长的速度,我们需要去满足甚至小小放任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衡量世界的距离,我们更需要建立起和孩子沟通的习惯,不去粗暴干涉,却可以成为那个一转头就能获得的坚定温柔的目光。
第三,伴侣交流与陪伴孩子更重要。黄磊说过,“最好的教育是爸爸爱妈妈”。一行禅师也曾说过:“我们有必要学习创造幸福的技术。如果小时候受到了爸爸妈妈在家创造幸福的影响,那我们自然就会知道如何做了。”
朋友的孩子前几天因为在早教中心过度淘气,被老师关禁闭,后面的好多天睡眠糟糕,常常中梦中大哭而醒。我陪朋友一起去和早教中心交涉后,和朋友认真的聊起孩子的成长。宝贝是男孩,很勇敢也很会照顾妈妈,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言语是,“我是家里唯一的男人,我要保护妈妈和外婆。”原来朋友的老公常年在部队服役,很少回家,家里男性的角色缺失,所以孩子表现出了异常的武力保护的使命感,在集体活动中容易一言不合,用拳头解决问题。
对付情绪失控的熊孩子,不是打不是哄,而应该是用成人沟通的方式让他用言语形容当下的感受和想法,此刻大脑会调动理性思考去整理语言逻辑,从而很容易从感性中全身而退。
每一个成人内心都住着一个脆弱无助的小女孩,她光洁的背上,刻画着成长中的童年记忆。我们试着去关心她,去抚慰她,倾听她的感受和心情波动,告诉她最重要的不是与世界和解,而是饶恕自己后获得的宁静。
那么,如果此刻心里那个飘渺的“小女孩",摇身一变,真而切真的出现在你的面前,面对自己的孩子,却仿佛可以再次拥有重新经历自己童年的路程,我们应该如何去获得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