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家盛衰之思考
戴海军
三水旬邑,古豳之地,有关中最美县之称。三水唐家,更是最中之最。
唐家之富用“富甲一方”已无法形容。唐氏家族,以农起家,以商富家。200年前可谓是盛极一时,在旬邑及周边数县有土地近2万亩,牲畜一万四千多头,佃农500户,年收地租就达3000余石。
唐家之名用“名噪朝野”一点也不为过。唐记商号遍及陕甘川皖苏等一十三省,近一百家,号称“汇兑中国一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天下不吃人家草,人行四方不歇别家店。”唐家的名声鼎盛之时,是第四代传人唐景忠作为一代商杰,赴京出席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可谓风光一时无两,三秦大地绝无仅有。
唐家建筑之精美更是令人无法想象。当你走进周边村庄时,人们挖地为窑,凿壁为洞,形成窑洞这一当地特色建筑。唐家大院却是在这黄土地上建成了宫殿式庭院87院,两千七百余间,一时之间,在这山野之中,僻乡之内,商贾云集,豪舍连连。即使以现在仅存的五间院和三间院来看,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整个建筑融合北方四合院建筑和苏杭园林建筑艺术于一体,到处都镶有精美的砖、木、石雕。屋脊卧有走兽飞鸟,檐下有祥蝠翻飞,墙上有砖雕神仙故事、吉祥花鸟,地上铺的是大块青石,连每一个柱础之上,都有寓意精美的石雕图案。走进唐廷铨的墓地,你会发现,这简直就是缩微版的明孝陵。门前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人一对。高约三丈的石牌楼由数百块雕石榫卯相接,飞檐重拱,环环相扣。顶上正中“圣旨”二字,更是彰显了皇恩浩荡。下至墓穴,其地下世界依然是垂檐飞拱,楼阁层叠。每一块砖上都是精美的雕花,玲珑剔透,别具一格。综观唐家大院的整个建筑,集书法、绘画、雕刻、建筑工艺于一体,真是不可多见的艺术博物馆。
唐家传家之文化也值得咀嚼回味。宅院里的匾额楹联文字隽永,意蕴深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闪耀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凝结着中华传统之精髓。五间院中厅对联:“勤以补拙俭以养廉处身世须留心两字,书能破愚诗能益智愿儿孙常励志三余。”警示全族要勤俭持家,诗书传家。三间院中厅对联:“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退一步乐意无穷,以让为得以屈为伸忍三分物情自顺。”更是道出了家庭和美之关键在于知足常乐,遇事能让。这样精美的语言随处可见,砥砺子孙潜心攻读,知书达理,艰苦创业;警醒世人尚德行善,勤俭持家,和谐相处。
前面皆说唐家之盛,唐家之败却是顷刻之间,很少有人提及。清末战乱,列强入侵,唐家商业已经显露颓败之象,自1862年始至1873年终的回民起义,历时11年之久,更是给了唐家致命一击。此时的唐家族人丝毫不觉世事生变,生活荒诞不堪,曾有“孙子替爷爷拜花堂”的奢靡腐朽,祖先勤俭持家、艰苦创业的思想,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卖家产,卖田产,卖宅院……直至无可再卖。
今天我们看到的五间院三间院,仅是沧海一粟,徒留其表。走到唐家大院的外面,隔着围墙朝着远处望去,却是深川大壑和绵延不绝的黄土地,与这残存的深宅大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仰望蔚蓝的天空,俯视永恒的大地,人间沧桑,世海沉浮,淘尽黄沙,洗却铅华,留下的才是盛衰的真谛。“勤俭持家”,“诗书传家”,“和谐治家”,方是发家之本,余皆不过浮云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