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个传统:无论经济多么不景气、也无论生活有多么艰难,每到节日、尤其是辞旧迎新的节日,处处都会张灯结彩,仿佛生活每天都跟蜜一样甜。这不,早在几天前,就看见上班必经的街道旁边,放着很多藤编的彩色灯笼,今天都已经布在树梢上了。就连道路旁边一直敞着洞的玻璃栏杆,今天也有安装工人在一块一块补着玻璃。
是啊,岁末了!
可我从小便不太喜欢过节。小时候,每到节日,家庭氛围变化都会比较剧烈。每逢节日,忙里忙外、具体操持的人,都是父亲。在我特别小的时候,每到过年、都是父亲一年当中特别累的时候,从买菜洗菜做饭到最后洗碗,都是他一个人的事情。有几次过年,他应该是特别累、再加上我说话不知轻重,经常不是被揍就是被训,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大年初六,他在洗碗,我不记得自己怼了一句什么话,竟惹得他直接从厨房冲出来一脚把我踹到地上,我就在新年的晚上、离家出走了。长大后,每到过年,我会帮忙洗洗碗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仍旧不喜欢节日。
父亲是一个没有任何欲望的人,从工作的三尺讲台到家庭的方寸灶台,默默无言地做了二十六年,这种看似微小的琐碎生活,历经长达一生的积累,伟大到足以感天动地。
基于这样的成长历程,虽然父亲对我的教育很多都简单粗暴,但我内心从未对他有任何抱怨;基于这样的成长经历,从根处就不喜节日、估计也再难改变。
每个人不同的成长过程塑造了当下的一言一行,无所谓好坏、只是会有遗憾。以前总奢望自己这一生不留任何遗憾,自从父亲走后,我的生活早已失去了一切动力,也无所谓意义。但我想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做起:简单生活、踏踏实实、安于普通、安贫乐道、自立自强,不好高骛远,默默走好脚下的路,像父亲那样,于最细微的琐碎生活中、坚持几十年,这一辈子,也足够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