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ngela自在
平日里,在小区的广场上玩耍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小孩子,他们特别可爱,单纯。当我拿吊床挂在树上时,孩子们会凑过来一起坐,聊聊天,欢度悠闲的时光。
中午和小儿子树下玩过家家玩具,又来了几个和大儿子年龄相仿的孩子。一个小孩问:“我能玩你的玩具吗?”小儿子很干脆地回答:“能。” 于是他们又倒水,又和沙子,玩得热火朝天。
在大树旁有一个凉亭,凉亭里坐着五六个老太太在闲聊。在孩子们玩得投入的时候,一个老太太朝着自己的外孙子时不时地喊话。
“别动这个……”,“别碰那个……”,“你怎么这么不听话……”那个小孩子处于被不定时的侵入状态,但是依然没有停下来玩耍。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跑到凉亭里的板凳上玩耍,他要把一个大纸片插入到板凳的缝隙里,立出一个图形。旁边正坐着两个老太太,他们开始跟小儿子搭话。
“你是属猴的不?”小儿子没回答。
“属猴的都是小猴子,你是小猴子不?”
小儿子仍然没有回答。 两个老太太开始对话。
“这孩子不爱说话。”
“对,他看起来不高兴。”
“他不喜欢搭理我们。”……
过了一会儿,小儿子玩完了,如梦初醒一般,说了一句:“完成啦!”看起来他没留意刚才老太太都说了些什么,更不知道,她们刚刚内心上演了什么样的大戏。
纯粹活在当下的孩子和开口都是剧情的大人,注定不在一个频率上。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单纯直接地依照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把东西装在容器里也好,一层层堆起来也好,玩沙玩水玩过家家都好,都只是沉浸在当下玩耍的体验中。
大人对孩子的猜测和评价,与孩子本身的行为无关,只与大人自己内心的水平状态有关。同样是老太太,有的就会静静地看着孩子在旁边玩耍,不做一丝一毫的干扰。有的就是收不回掌控孩子的手和嘴。在孩子玩的一阵功夫里,她即使坐着什么都没干也累的很,因为自编自导地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场戏。
“这孩子就是不让我省心,故意折腾我。”
“孩子不管着还不上天了?就得我看着才能好。”
“不能让孩子随便拿别人玩具玩,即使别人同意了也不行,他一定会给玩坏掉的。”
“跟孩子好好说话肯定他不会听的,就得凶他才好使。”
……
这么多场戏码接二连三上演,越想越生气,最后在孩子提了一个小小要求后,终于爆发了,“看吧,我就说这孩子是被我惯坏了”,拿起手里的矿泉水空瓶子,“啪啪”往孩子身上害几下,终于如愿以偿地舒展了这口气,然后领着孩子回家。
这就是看到的事实。小儿子每次看到这样的一幕时,会傻傻地愣着。是的,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可能是随处可见会发生的事情。
我并不想说,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但是,内心的感觉会告诉我,怎么样是舒畅和愉快的。就比如有个小男孩,每次看到我和小儿子,会特别开心奔过来,拉起我的手就不放松。
她的妈妈追出来,劝他回家,他会各种哭闹,躲藏,逃跑。我对他说,领他一起走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先告诉爸爸妈妈,他说:“不要,他们会打我。” 我明白了,为什么他不想回去。
从他妈妈的与他的对话中。我看到了妈妈对孩子的标签幻想:“你就是想阿姨带你去买你想吃的零食。”,“你就是想麻烦阿姨陪你做你想做的事。”,“你就是一个爱捣乱不让人喜欢的孩子。”
而实际上,在与他的接触中,我看到他想要的只是简简单单地和我们手牵手散步,聊天。我们一起跑跑跳跳的时候,他也一直拉着我的手,不想松开。
我感觉到了他内心对爱和陪伴的渴望和一份本该由父母满足他的安全感。但是,现实中,父母常常是做不到的。所以,外人,即使能给到一点点理解和关心的时候,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去追随。
每次看到那些不被父母理解,被指责甚至被打骂的孩子,我内心常常会难过,仿佛自己童年中一些相似的痛苦记忆被唤起来了一样,特别共情。
然而,我知道自己拯救不了任何人,拯救不了任何一个孩子,包括那个小男孩。而且,也从未想过要当拯救者。仅仅能做到的就是用正常的方式对待那些偶遇到的孩子们,比如如果没有被邀请,不去打扰他们。被邀请玩耍的时候,与他们一起简单欢快地玩在那个当下。
在那些有限的偶遇时光里,让他们感受到世界上有其他的爱与温暖,这种爱未必来自于父母,却有可能在他们成长的路上留下一点美好的回忆,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长大,心中也会留有一束光。
重要的是,我自己学会了,谦卑与尊重地对待人类文明的未来,尽到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