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写作种子?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能够激活学生的写作体验,能够把学生带进并且能够推进学生写作过程的写作教学原点: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个情景,可以是一个素材,可以是一个案例,可以是一种心情,可以是一个矛盾,可以是一句名言。”这是黄厚江老师“带着作文的种子进课堂”这一写作教学理念的具体阐释。
研读了黄老师的《记叙文故事情节的展开》教学案例,对这一写作理念深有感触:一粒好的作文种子可以让学生开出思维瑰丽的七色花。
黄老师这节课选用学生习作《满分》作为教学的种子。高明的是黄老师并没有像我们大多数老师一样一次性展示整篇文章,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逐一展示,每一次展示,都能让作文的种子得以成长:从发芽到破土,从破土到长出枝干,从长出枝干到枝枝叉叉,直至最后开出璀璨的思维之花,绚丽,夺目。
黄老师首先出示文章的第一部分:中考前的一模考试,王小川因为没有按照题目要求作答,物理考了99分。在这个环节,黄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1:这能不能算一篇文章?看似简单一问,实际上是让学生明白,记叙文要有情节,而且故事情节必需展开,这也是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问2:文章有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明白,文章要有思想,有灵魂,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这也暗示了学生如果接着写,必需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安排做好了铺垫。作文的一粒小种子在土壤里开始汲取营养,不断膨大。
问3:如果让你们接着写,你们觉得故事怎么发展?学生的思维慢慢打开,整节课的教学大幕缓缓开启。
生1:老师鼓励王小川,王小川继续努力,中考考出好成绩。
生2:王小川从此跟老师的关系不好了,学习物理也遇到了障碍。
生3:这次考试后心里有了阴影,在下一次考试时他就特别注意,却取得了相反的效果,没有考好,经过这个事件,他就再去找老师交流,老师给他建议,考试终于考好了。
生4:故事中还有一个拿满分的同学,他找到那位同学的试卷,发现他也保留了三位小数,然后找老师理论,老师说一模是电脑阅卷,不能改分数,那位同学就是永远的100分,他就是永远的99分。
生5:还有一个故事,就是他自己加了一分。
这五种方案,很显然都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故事情节是展开了,却都忘了黄老师第二个问题提到的文章要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的原则。但是我们仍然惊喜的看到了思维在萌动,种子已经破土,就等待着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了。
问4:到底怎样写更合理呢?黄老师的这一问,让学生天马行空的想法来了个急刹车,不禁要擦亮眼睛好好辨辨方向,前面到底是我要去的路吗?如果去了,会不会是个死胡同,更甚者,会不会翻车?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达成认知,故事情节的展开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合理,有波澜,围绕一个点。方向做出调整后,黄老师随即抛出了下一个问题。
问5:大家来审视上面的种种方案,觉得哪些方案是不太好的?相对好的是哪个方案?在这里师生主要探讨了第一,第三,第五这三个方案。经过老师引导,学生很快发现,第一个方案矛盾不集中,第三个方案不合理,第五个方案黄老师点评说,这个100分不代表成绩,只是一种不满的情绪。所以我认为这个聚焦还不算很集中。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们对于故事情节该怎样发展才能更符合要求已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破土的小芽儿已经长出了枝干。
这时,黄老师开始出示文章的第二部分:在二模考试中,王小川谨记老师的“一切按照题目上的要求”这句话,于是照抄题目上的“错字”,又以99分宣告满分失败。在这个环节,黄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1:请认为原作者写的事件发展比较成功比较合理的同学说说理由。
生1:这种情况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满足了合理这个要求。而且还挺有意思的,跟平常写的不太一样。
生2:我觉得这样写比较容易产生悬念。而且这样写也有一种对老师关注细节的讽刺意义。
问2:请不认可原作者写法的说说理由。
生1:他太注意细节了。我觉得不够出乎意料,还在意料之中。
生2:我觉得还是没有升华到一个主题吧。
在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思维因为不断被激发而越来越活跃的轨迹,由原来的想到什么说什么,转变为能根据情节开展的要求对原作者的文章做出较为中肯的评价。这些评价已经慢慢开始向文章主题靠拢。万事俱备,只欠教师引导这股东风,由种子而长成的枝干已经隐约看到迫不及待要生长的绿意了。
黄老师如夜间航行需要的灯塔,及时出现在迷津之处。他这样作出自己的评价,“我从整体上还是非常认可这位同学的写法的。第一,事件很明显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刚刚说的几个方案,老师鼓励,自己加100分都处理的比较简单而单调,事件没有本质的发展,没有推进。第二,我尤其认可他的,就是聚焦在一个点,矛盾很集中。考试写完了再写考试,满分还是满分,然后紧紧抓住了老师的那句话,那句话太重要了,因为那句话体现了因果,就是因为前面那句话导致了后面一次考试又没得到满分。”此处的点拨,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当然,这样还不够,黄老师这位司春之神还要“春风又绿江南岸”,还要把那些隐约可见的绿意催生成在风中歌唱的绿叶。
问3:事件还要再向前发展,下面我们围绕让它的意思更明确,想一想,让你写,事件该怎么发展。黄老师明确提出要求:除了刚才的种种要求外,还要让它不但有意思而且意思明确。
生1:主题是讽刺教育制度或考试制度。就写两次考试,就是下一次考试又特别注重细节,又没得满分。
生2:写第二次考试他没错,是改错了。
生3:接下来是第三次考试,他碰到和第一次一模一样的问题,没注意又做错了,考完试才发现这次错的跟上次错的一样。结果他又很懊恼,就知道自己肯定拿不到满分了。但最后他发现确是满分。
这一轮学生的发言已经能够紧紧围绕自己心中设计的主题而设置故事情节了。目标性越来越强,越来越明确。思想的绿叶已经在枝头繁茂。
黄老师又一次适时展示了原作的第三个部分内容:中考时,王小川由于因为少做了最后一道10题,导致物理只考了90分。这个环节黄老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1:我们是让这个同学考好好还是考差好?认为考好好的说说理由。问2:让他没考好,是什么原因比较好呢?问3:为文章选择一个结尾,并说说理由。课堂已经向更深处漫溯。经过讨论,认为考好好的结尾是大团圆的结局。黄老师这样引导:中国的古典作品大多是这样的,来个大团圆的结局,题目满分,最后也是满分。但是大家要记住,最后让他考了满分,你是要表现什么意思呢?这点太重要了。你要告诉人们什么呢?只要注意细节,只要按规定要求,只要听老师话就能考满分?所以我认为从主体的深刻性、震撼力,从阅读欣赏审美的角度讲,恐怕还是不要让他考好。……最后一次,最关键的一次没有考好,没有拿到满分,他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主题的指向。
最后黄老师给出自己写的三个结尾,让学生选择并说出理由。
结尾a:原来往往越想得到的就越得不到啊。
结尾b:他后来才明白,或许人生本来就没有满分。
结尾c:中考结束了,他病了。可到底是什么病呢?
选择b结尾的学生说,问章的中心是想拿满分,最后发现人生本来就没有满分,很自然,也很深刻。选择c结尾的学生说,c方案思考的空间比较大。而黄老师如是总结:前面两个都是议论式的,把主题点的很明,也很有深度。但引申得的确有些突然,而且我以为记叙文以记叙的方式结尾更好。C方案由没有考好而生病,由他的病进行设问,很自然。到底谁病了,什么病,让读者去想。可能是心病,也可能是教育的病,当然也可能是社会的病。但是也觉得三个都不好。为什么?因为最好的结尾在你心中。
到了课堂的最后,学生已经能够兼顾情节展开的多项要求而思考讨论什么样的主题更好,围绕这个主题应该怎样去开展情节,什么样的结尾才能使文章的思想更加深刻。一粒作文的种子,在黄老师的精心培育下,不知不觉间已经枝繁叶茂,学生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多元的思维在绿叶间开出了引人注目的七色花朵。
课堂最后,黄老师还不忘激发学生课后继续深思:最好的结尾到底是什么呢?
黄老师的这节课作文课激发了我对作文课堂的探究:如何为学生选一粒种子,如何让种子茁壮成长,最后开出绚丽的七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