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陪妈妈去了县城里的文湖公园。这应该是市里唯一可以称得上是旅游景点的地方,这里修建了一座仿古建筑,孔庙。我们主要去那里玩。
孔庙的仿古建筑修的很是大气,我竟然有种逛故宫的感觉。母亲一边感叹着这里的雄伟壮观,一边露出满足的笑容,好像很久没有来过这么好的地方了。的确,一个县级小城能修建这么一个仿古建筑群很是不容易。这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大裨益,单是从为当地人们提供个游玩的地方这一点来说,就已经极好了。因为去得早,所以景区里没什么人,我兴奋的为母亲拍了很多照片,母亲也很兴奋,主动提出要学习自拍,我们拍了我和妈妈第一次自拍合影。想想看,好像我和妈妈已经有七八年没合影了,岁月里没有相片记录成长与老去,真是一种遗憾。
以前,经常会听到妈妈用羡慕的语气说,谁家去某地玩了,听说可好了。每到这个时候,我爸都会低下头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不接她的话茬。因为当时的家庭条件是不允许有除了上学以外额外花费的。现在,我妈都不上学自己独立了,但很少听妈妈这么说了,相反,她总是保持着对城里的新鲜事强烈的好奇心:哪里又新建了一个超市,哪里的楼盘特别好,甚至村里的哪家搬到城里了,只要她认识,她就想去逛逛。后来,我发现,小城里的人其实都是这样,他们会对新近发生的一点点小事奔走相告,就像我们在一起聊新闻一样。不同的是,我们只是局限于聊,而不会去看,因为在我们心里,花时间与精力去参与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实在不值得。所以,当我们拿着手机看新闻时,我妈她会“实地考察”一番;但是当我们筹划着去旅行、去寻找诗和远方时,她会用略带骄傲的表情鼓励我们去,但自己绝不参与,因为在她眼里,旅行实在是件烧钱的事儿。
旅游这件事是很多经济基础薄弱,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家庭不能想的事情。虽然现在,我爸妈这一代人的担子基本卸下来了:儿女步入社会,开始独立,并可以为家庭提供一些补贴,但由于儿女在城市买房买车以及今后子女上学压力巨大,做父母的总想通过自己的俭省来为儿女减轻负担。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儿女不要有太大的工作压力,适当的时候可以去旅行,但却绝不允许自己奢侈一把。
热爱象棋的老爸一直想再买一副象棋,但我妈坚决不让,她的理由是现在的那副还可以用呢,其实是棋子上面的字已经磨得模糊不清了;我的头发容易白,但她总是要等到头发白了很多很多才染,即使是我用在网上买的海娜粉染;我爸好几年都不会买一件衣服,我妈呢,偶尔买一件也要掂量半天。他们还经常会因为自己的俭省造成更大的损失。比如,去年我妈图便宜买的元宵根本就不好吃,连她都吃不下去,最后只能倒掉了,所以今年是我买的元宵,价格适中,大家都喜欢吃。再比如我爸几十元买的看电视的无线只能搜到两三个电视台,还不太好,让我们看电视看得很不爽。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很多,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给他们钱,让他们知道自己是不差钱的,并陪他们买需要的东西,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才是正确的消费观。
而旅游,也是一种必须的消费。
其实,我现在才想通我妈为什么会那么热衷于“新鲜事”了,不是无聊,而是对于她来说,这也是一种“旅行”。旅行不就是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听听不同的故事吗?我妈去不同的超市,看不同的楼盘,听别人家的八卦不也是一样吗?他们在心底用这种最廉价的方式替代旅游,久而久之,就忘了自己原来也想出去走走,忘了自己年轻时的梦。一年一年,他们不敢任性去花自己的钱,为儿女而蹉跎岁月,直到终老。其实,最需要的旅行是在小城里过了一辈子的父母,但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
父母是最容易满足的。作为儿女,空闲时带他们去周边地区景点走走,接他们到自己的所在的城市小住一段时间,时不时送他们一个礼物,陪他们去买衣服……或者,我们为父母制定一份详细的旅游计划,为他们提前买票、订宾馆,让他们自己去玩可能会更好。这些简简单单的行动就足以让他们乐上一阵子。
想起小时候我的愿望是能够带妈妈去巴黎玩,因为她看到电视里的巴黎很是羡慕。现在毕业两年,虽然会很灰心,觉得这个愿望是可望不可及的,但我还是愿意为了这个愿望努力一把,在父母垂暮之年,送他们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