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毕竟自己是孩子的妈,大部分时候,因为本能的爱,会让着点孩子,不那么较真。
和老公沟通,他跟你无血缘关系,平等而且势均力敌。或者,感觉男人总应该要让着女人一些。
有一个段子大概是这样的:第一,老婆永远是对的。第二,如果老婆做错了,请参见第一条。
感觉真正说出了我的心声呀。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呢,骨感得简直硌得慌。
前两天,朋友找到我。
她和她的先生,已经在谈离婚以及孩子的归属权了。总是谈着谈着,就又吵了起来。各种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反反复复地拿出来晒,看一看到底是他对得多一些,还是她对得多一些。
然而,他们两个人,还是能一起坐到了我对面。据他们所说,有一些矛盾、端倪从她怀孕起就开始出现了。
我观察他们的沟通方式。
举个例子吧。
怀孕期间,她只想吃肯德基,除了肯德基,什么也吃不下。可是,第一次做父亲的他,非常的谨慎小心和宝贝这个小小的生命。肯德基可是垃圾食品榜单上的常客。为了孩子和孕妇的健康,他不同意。两人之间也有沟通和互相的妥协,最后协商的结果是:一个星期可以吃四顿肯德基。
她两天就把这四次机会用光了。他也暴怒了:“为了娃,做这么点牺牲都不行吗?你不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娃吧!”她自然也不甘示弱:“为了这点小事,你就这样发脾气!你根本就是不爱我吧!”
这样的对话,和曾经的我和先生的对话,几乎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P.E.T.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行为”。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的不是客观的行为或事实,而是大脑已经快速地经过一番加工运转后的“剧情”“标签”。
吃肯德基=不爱惜健康
语气不善=不尊重老人,不爱我,不在乎我,不信任我
发脾气时说的狠话=人渣,混蛋
…………
对方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在你的眼里,头脑里,迅速的发酵,早就变了模样。而你认为这变了的模样,就是对方。
同样的,你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在对方眼里,也迅速的发生化学反应……你来我往大战三百回合,结果,两败俱伤。
假设时光可以倒流。
回到这个关于肯德基的场景里。
假设他成了她。要知道,怀孕时,尤其是怀孕初期,有些时候真的是很难受的。也许,经历过才会懂。没有机会经历的,只是去想象一下,身体的各种不舒服不对劲就是了。
吃肯德基真的等同于不爱惜健康吗?一周吃四次肯德基,等同于以后的每一周都会一直这么吃下去吗?
假设她成了他。要知道,男人素来都是习惯默默地把责任和负担扛在自己的肩膀上,尤其是知道要当爸爸了,自然免不了一番适应与考量。这意味着,这个家将更需要他,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心血。
他抗拒肯德基,甚至发脾气,那背后,是一个初为人父的小小不安。这个大男人的心里,还住着一个小男孩。去拥抱他,然后撒个娇,认个错……
她被他的脾气吓到,那背后,是一个初为人母的小小不安。即使孕育着另一个生命,她的心里,也同样住着一个小女孩。去摸摸她的头,然后道个歉,一起畅想一下,未来一家三口的生活……
在我看来,P.E.T.,讲究技巧,更讲究一个“道”字。
夫妻之道,我觉得应该是最清晰简单不过了,不过就是八个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为了这个“道”或者说是目标,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包容,需要一同望着这个方向。
当我们愿意站到同一条战线,愿意乘上同一艘小船,还会有那么多的你对我错吗?
大部分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而是,太专注于琐碎和问题,太执着于是非对错,忘记并迷失了前面的那个目标。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和先生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这个阶段之前,是说啥都能吵起来。我们俩听同一段语音,居然理解成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去看同一部电影,也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慢慢的,也就不想再说了,眼神对视里,满满都是彼此嫌弃、“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死样”。
说来也真是惭愧。跟随风铎老师上了2年的P.E.T.,一到先生面前,就原形毕露,啥面质,啥我信息,啥第三法,连用都不想用。
转机,是怎么发生的呢?
有一天,先生写了一篇讨伐我的文章。满满的抱怨、指责。当然,这只是我看到的。
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怎能满足于只看到抱怨指责呢?我得去了解,为啥他这么大怨气吧;我得去想办法,看看能做些来补(fan)救(ji)吧,至少,不能处于下风、失了风头吧?
我有庞大的智囊团呀。
我把这篇文章给雁行老师看了。雁行老师的一番话,深入我心:“虽然他前面说了你很多的不好,不过有一点你要让他明白——他现在能这么顺畅的表达情绪,说明你改变了呀。以前呢,都是要压抑的,现在,因为你的成长,他可以让这些情绪流动出来了。”
我听得频频点头,深以为然。果然没有白学呀!一下子气就顺了,自然也就不继续和他杠上了。
从那时起,他看我写的文章,居然多了很多认同;他居然开始听风铎和雁行两位老师的微课,看两位老师的文章了……
而我呢,似乎在他身上又发现了很多这么多年来我都不曾看见的优点。
夫妻之间,只要有一方,愿意呈现自己最真实、最深层、最脆弱的那一面,转机,就发生了。
我很感激先生的这番坦诚,我知道了他在担心恐惧什么,我知道了他为我为这个家做了什么,我更知道了他想要什么。
在P.E.T.中,讲需求的篇幅不算多。
而恰恰是这很小的一部分,可以支撑起整个P.E.T.的技巧框架。
因为,去看到对方真正的需求,很难。
看不到,再怎么用技巧,也不过是隔靴搔痒吧……
看到了,技巧就是锦上添花,事半功倍。
��4��d��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