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早上起床,就发现隔壁比较嘈杂,听到传来法医得等会才到,家里人得晚上才能来的信息时我就意识到出事了,不过要赶着去上班,于是也就没理睬。
晚上回来好久没见的房东提醒我冬天注意安全用电的同时,顺便告诉我,隔壁的那个年轻人猝死了,是因为晚上喝了点酒,导致心脏病突发引起的。
那时死者的父母和两个亲属正在给他盖白布,房东也烧了一盆纸钱。
我回到自己房子后,还听到法医问了死者母亲几个问题,不过他的母亲一个也答不上来,只说了句:“孩子出来五六年很少和家里联系,我都不知道他具体干些什么。”
语气中没有透漏出伤心,当时还有另一个人说了句:“抬回去再说,今年你两也别想着出去打工了,跟前找个活干着吧。日子得过呀。”
再之后就没有听到什么对话了,我也不是一个喜欢关注这些事的人,而且毕竟这也不是什么好事。
我租房子这里是西安某个城中村,房租300一个月,因为自己在附近带了一个晚托,有时候初三的孩子作业太多,导致赶不上地铁回和朋友合租的那个地方,考虑到这里的租金便宜,于是我便在这里租了房。
每周虽然只在这里住两三个晚上吧,但是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一街之隔,差距万千。
自己从小出生的地方就是在城市边沿的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有着差不多的一种生态环境吧,自己家2002翻新了老房子,那时家里就有了两三个租客,市区当时200一个月,家里只要不到80。
后来村子里的人,陆陆续续都盖了房,房租也随着房价的上涨跟着涨了起来,不过因为位置问题,和我目前租住的这个地方也差不多,只不过我们家那里基本都是盖两三层的,像我目前租的这种五层的房子并不多。
虽然自己上初中后不怎么和家里人说太多话了,高中住校,大学后更是去了外地,后来毕业几年也没怎么回过家发展,但是我真的很熟悉这个环境。
说是龙蛇混杂一点也不过分,很多进城的人往往第一站都会租住这种出租屋,我写这个主题的文章的初衷,可能也是因为从小接触这个环境吧,特别是深入了解了国家城镇化发展的一些历程后,又去过山区,又去过工厂和工地,而且现在接触的部分学生,以及过去接触的不少同学也都是这个圈子长大的。
因为了解,我知道这个圈子其实也是藏龙卧虎,又因为明白,我也知道这个圈子的人有很多局限性,不过这也没办法,因为这就是现实,因为从投胎的几率来看,能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人,不会太多。
我和那个隔壁的逝者都没见过面,只知道他23岁而已,父母不多的言语中也透露出来,他们的孩子出来几年的情况他们一无所知,他应该高中没毕业就出来工作了,至于为什么身体会逐渐成这个样子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吧。
前不久就附近中学,有个初三的女孩在托管班写了两周作业后,睡觉时间也提前了,她的妈妈还为此而开心,因为可以休息好了,气色和身体状况都好了很多。
那个孩子写作业很用功,她妈妈估计也给她灌输了很久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的思想,他们应该也是租住在这种环境,不过孩子的基础太差,思维能力已经被过往所的学习方式方法所局限了,我能做的,能帮助到她们母女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相比之下,还是在这附近,我辅导过另外一个小学六年级的男生,就又有些不一样了。
他成绩优秀,除了一些复杂的奥数题外一开始几乎不会有其他的学习疑问,他的成绩已经算是预定了西安的五大名校,如果不是因为他有其他烦恼,可能我们两个人也不会多说什么。
那个孩子因为问我奥数题觉得我比较厉害吧,于是有一天大家都陆续离开后,他把从手机和课外书里看到的,那个年龄段无法理解高维空间问题提了出来,希望我能帮他解释一下。
我让他做了个莫比乌斯环,告诉他克莱因瓶为什么做不出来,同时启发他,五维空间时间轴变化本来就是我们设想的。
我告诉他如果他选择上了交大附中,那么上西工大附中的可能性就没有了,但是我们设想的平行空间中有各种可能性,每种可能性都会衍生出一个新的未来节奏。
既然是平行的,而我们人类生活的维度有限,所以我们没办法把他们像纸带一样扭转起来。
那孩子听完大致明白了一点,不过他还用很多公众号上看到的奇葩理论来和我讨论,
有一天就讨论到了未来,他觉得目前没有意思,他开始怀疑人生,他觉得剩下的最后一学期就是原地踏步,而且已经熟悉了目前的校园生活,未来的生活得明年九月才开始,而且想着以后每天也都是学习,做卷子,再考个好高中,再上个好大学。
我理解他的这种情绪,毕竟父母老师教给他的知识和做人大道理他都懂了,他也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了很多皮毛,目前的学习节奏对他来说,应付起来绰绰有余,所以难免就会出现这种疑问。
因为他的年龄问题,我没有告诉他“半人”的概念,只是告诉他,要做一个健全的成人,还得一段时间成长,事非经过不知难的含义就是在于要经过。
那怕是很简单的一项技能,就比如我们中国人用筷子吃饭,也是逐渐才学会并且熟悉的,只不过这个技能太普遍,司空见惯了,而且熟悉这个过程的时间太长,很多过往都忘掉了,所以引发不了我们的注意罢了。
同时我还和他聊了下,就是因为我们的历史只会记录那些大人物和大事件,所以汇聚到一起,在学习以后,对比自己大部分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总感觉缺少了点味道。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要铺垫的,那怕天赋异禀的人也需要时间去学习和成长。
和他大概聊了一些,于平凡中萌生的想法,后来逐渐才大放异彩的故事之后,他的耐心值好了那么一些,那几周晚上看书学习时专注度也高了起来。
我相信他不会和那个初三的女生一样,到时候家庭作业都理解不了,每天晚上都得加班到很晚才能写完睡觉,但是他的未来一样也是会有自己的烦恼的。
自己曾经也在那个年纪想过很多类似的问题,也会周期性因为身边的事情影响心情,曾经也觉得自己过得没意思,也会担忧未来究竟会怎样。
记得高三那年,班里小组的几个同学深感压力太大,我也被那个氛围影响了那几天有点疲,于是借着一个同学过生日买了些吃的喝的东西就在晚自习下后,几个人在教室简单地举行了一场生日派对,没有蛋糕,没有酒,但是过了18岁生日后,大家就是一个成年人了。
那天一向文静的几个女生也破口大骂,我们把学校的多媒体喇叭也接上了P4,在不影响其他班同学复习的情况下嗨了起来。
当时也就借着那个气氛,给班里一个女同学,说了这么一番话:“你要觉得父母不爱你,不关心你,更爱你弟弟,那你考个好大学以后自力更生呀。我们到时候就不回去了,每个月给他们赡养费,但是我们以后忙自己的就行了。”
那个朋友听完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就顺便又说了句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大实话:“多少年轻人在老人跟前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尽孝,家里人就觉得他没本事,反倒是出去了,不管过得怎么样,反正逢人就说自己孩子有本事,去了大城市。只要过年回家钱花得多,排场大,亲朋好友来了都高看一眼。”
“我们先不考虑那些以后的,这个节骨眼上先把自己照顾好再说。”
我不知道这番话对让他们有什么影响,但是最后冲刺那段日子有小组的同学过生日,我们就安排整这么一出,既调整了情绪,又加深了当时的感情,于是我们组最后的进步幅度都还可以,不敢说人均211吧,但是普遍后来考得学校都还不错。
那时我还来了个玩笑:“为什么叫成人礼?难道以前不是人?”
后来到了大学有空多读几本课外书了我才意识到,自己当时挺冒失的,我们国家从有冠礼和及笄之礼开始,成人的含义就不是指生理年龄到了,而是指一个人健全了,人格完善了,可以自立自强了,而且当时也只有大户人家的子女才有资格行成人礼。
和成人相对还有个概念叫“半人”,半人指学的知识不够全,人格发展不完善的人。
当时也是看到这个概念,结合自己偶尔的空心症以及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事例,再结合多年看到的对于教育的反思问题。
我觉得自己那时就是个彻彻底底的“半人”,那个时候也接触到了规划管理用到的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知识,再结合征信,蚂蚁分之类的东西出现。
于是就和另一个朋友开起了玩笑,我们做的努力最后真的就把人数据化了吗?一个excel把我们自己表达清了,再结合算法我们就越来越公式化了吗?
虽然自己逐渐走出来了,不过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用学校,收入,住房情况,工资以及各种各样的我们发明的工具衡量着我们身边的同类,我觉得有些发人深思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怎么做。
我们的确可以创建更为高效,简洁,实用,透明,并且安全,易操作,人性化的软件来一键解决很多问题,但是一个成人不能用这种方式生成呀。
尽管我也知道并且接触过很多昂贵并且复杂的设备,他们报价不菲,很多系统做下来花费的费用可能是几十个普通家庭的年收入,也能解决很多复杂的问题,但是自己还是觉得人更重要一些吧。
毕竟这些设备都是人类发明的,也都是为了我们服务,包括很多商品,也都是需要有人去消费的。
新冠疫情有卷土重来之势,今年过年的经济也会被影响,不过总有人会活下去,日子还是得过,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疫情,因为我们有这个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