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培养,何为根本?
思及于此,历山重水复,后豁然开朗,落花缤纷,探得一源,是《大学》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于个人修养,要“明德”;于社会角度,要“亲民”,二者结合,是为“至善”。不论理工农法商医文,皆须以“至善”为养学生之终极。于是我说:大学之得,在于至善。
这“至善”第一,是术业有专攻,登峰造极。
尽管各大学理工农法商医文,专业不同,然于专业修养,必有条件、有资格、有能力培养专业领域之杰出人才。学生毕业,要能“善其事”。此“事”,是为专业,为学生人生之起始平台,亦为学生人生发展之方向,正为学生进一步提升之资源。当然,目下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遑论四五年本科教育,而七八年研究生教育,亦仅登该领域之末班车。故,“业”需要学生具备终身学习之能力。于此而言,大学真正所授,为继续学习之方法与技能,为于某一领域窥堂奥而登顶峰之手段与途径。如此教育,才为“渔”而非“鱼”之教育,才非“僵尸”而是富于生命力之教育。专业为基础,为学生人发展之本,故而我将其列为第一。
这“至善”第二,便是大学之魂,在于“聚源”;学生之行,在于“生气”;两者相得,龙飞九天。
首先说“聚源”。大学之园,得天下人杰而授之,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得天下文明而聚之。大学之魂,在于文明,在于人文。明于此则大学如江河流出重山,未来之途充满希望。次说“生气”,这“气”,是大气、雅气、骨气。胸怀天下是为大气,非普天之下唯我独尊,此为戾气而非大气。大气者明我为人人,大气者通他者之情,能自我旷达,能于弱者同情,能明错综变化,能继往开来,能启智除蒙。养大气不必万里旅行,如康德足不出乡村,思及古今中外;如孔明行尽于南阳,未出山虑天下三分。
所谓“雅气”,不必出口成章喷珠吐玉,亦非软弱无力如不胜衣。雅气者腹有诗书,不必以专业为准。于金钱势力之外,痴一念则雅。雅气于身,自然温和典丽文质彬彬;雅气养成,自然随和顺变,匪气不生。
第三“骨气”,为孟子“大丈夫”之论。处于穷困而不生非义之念,刀剑相加而不易心中信仰。有利不取,只因与道义相违;美色不移,只为不忘初衷。
学生于大学之得,专业之外,尤在“生气”。大气养其胸襟,雅气育其精神,骨气培其灵魂。内在养成,自然无论人生顺逆坦荡于心;于强力能抗,于弱者能扶,能成于事业,能和于家园,能守于正义。如太极之“一”,具备而化生万物,应用无穷。
大学“至善”第三,在于致学生于良善。才智足具而能品行正直。守公民之道,行法律之规。不因一己之私而愈道德而坏法规,不逞个人之智而泯人性而丧人伦。如秦桧和珅希特勒者流,才虽过人,而贻害无穷。故曰:良善于心,方能正心,才能束行。
大学,能培养技能,能塑造灵魂。则学生之幸,社会之福,国家之望,世界之明。此为“至善”,亦为“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