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来,数次来北京都没有机会爱上北京,这次终于来了点感觉。北京光看外表是挺难喜欢上的,到了冬天就灰秃秃的,春天漫天里飘絮絮,夏天感觉无法喘气。到了地铁里面就感觉整个设计暗并且不方便,安检是一定要过的。如果真的走进什么地方,大的出奇,却一眼扫去都看明白了,不够精致。出租车司机们都特别能侃,国家大事说起来都跟自己事情似的,我这种不关心的人就觉得总连不到一起去。好像除了去三里屯的时候看到不少光鲜亮丽的身影,地铁里公交里的都是被生活磨的没力气打扮的人。就这样,我无法感受到北京的文化,或者说北京的美好的一面。
这次是我成年后待得最长的一次,并且带着孩子,还真是感受到了一些。据说,韩国人非常重视社区,因为她们笃信自己的孩子能长成什么样决定于他在社区里面被如何对待。听上去很有文化。在上海,带着孩子的我还是经常能感受到社区里的人对孩子的爱护。例如,夏天晒被子没有位置想往滑滑梯上放的时候,边上就会有老人提醒3点之前一定要收回去,否则孩子没法玩。但是这种关心常常就止于礼让之间。北京不一样,时常遇到并行的人上来就问孩子几周岁了,上幼儿园了没有。上海的司机有一次我女儿后下车还没有下稳当就发车,吓死我了。我们坐的每辆车都会感受到对方在慢慢等孩子下车,头转过来会确认,脸上全是平静。这样的爱护背后在礼让之外有更多的温度。
如果请跟上海的朋友约着玩,大多数时候是咖啡馆或者商场。进到上海本地人家里是很难的,而其他的地点则感觉不适合谈话。在北京朋友第一次就带我去家里,虽然不大只有50平米,住着一家四口,也一定要约着来家里坐坐,还一定得喝杯茶再走。跟朋友的孩子出去玩,备选的地点都是科技馆、古生物博物馆、国际博物馆之类的。问问平时都去哪儿玩,朋友说,就是这些地方啊。或许就跟菜都是别人家香一样,这次来了北京还真的去了景点,怀柔和密云的白河、颐和园、科技馆,看下来感觉都是虽然面子上有那么一点粗糙,但是本身的大气尤其是面积之大,内容之丰富对于孩子来说是宝贵的财富。
在这里浸润起来的人是如何的呢?跟着自然之友的团队一起出去走冰也好,去世界门窗博物馆也好,遇到的人都好喜欢正儿八经的谈“技术”。过去在我看来,她们侃大山的热情跟八卦相似是很不能理解的,甚至觉得北京人的这种爱说是另外一种八卦和炫耀的艺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如果不指向运用,有啥好说的?知识性的东西到处都是,百度上想查什么有什么。这次稍有改观,尤其是知道她们的这种热情是真实的,是来自于她们内在的时候。因为跟项目的原因,得以跟一帮有低碳节能经验的伙伴接触,她们能够一天下来都在议论有哪些技术。现在我会想,幸好有这些,否则待在一起一天多尴尬。在上海约着见个面,如果不提前说明都是要控制在2小时以内,不要打扰到对方。另外和她们在一起工作起来其实压力要小很多,她们不会强求在多少时长内能够产出什么成果。
最后,我被震惊到的是,在北京有万圣书屋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类似它的地方。书店里满满当当都是书,并且一些类似于生态学主题竟然有很多是外面见不到的。即便在周一进去也能看到很多的读者,她们的年纪跨度也很大,中年、青年、老年还有背着书包的学生都有。她们还真是在仔细看书的,并且听他们小声议论的也真是跟内容相关的。往来的店员是极其多的,每个人脸上是平静和专注,不知道本身带的文化浸润了这座书店还是书浸润了她们。但是,在这个处在二楼的透着一点霉气的书店能够看到她们,心里才感受到这里的宝贵。在上海,我住在过复旦附近,现在长期居住在上海大学附近。复旦附近书店基本上被搬空了,上海大学附近是铁定一间都没有了,包括之前专门卖教辅的。
仅仅以己观察写了些乱七八糟的感悟,觉得能够在这里多沾染些生活气息,也是人气,是个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