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是少数人的狂欢,在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倾世佳人们也刻下了自己的名字。都说老子英雄儿好汉,那请问老娘呢?她们同样该受人敬仰,张氏,字昌蒲。
温良贤德
之所以写张昌蒲,单纯是因为读《钟会传》的时候,看到了钟会为母亲写的传,孝子一片赤诚之心,还是值得聊聊。遗憾的是连自家儿子写的东西,都没有记录下母亲的名,只记了个字,是觉得不重要呢,还是想自己独享呢?
张昌蒲就属于乱世的受害者,她也是士族出身,家里世代2000石,换算一下就是太守那一级别的官员,放到现在也是市级的长官啦。但就因为战火,张昌蒲小小年纪就失去了父母,自己也被钟繇纳为妾室,是不是童养媳就不好说了...
一入侯门深似海,不巧钟繇就是个侯爷,家里妻啊妾啊一应俱全。张同学在这里表现得很谨慎,到底是受过良好家教的人,她修身养性也不轻举妄动,这样的表现也赢得了钟家人的好评,表现得乖巧长辈们都会满意,没那么多事下人们也乐得清闲。
但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张昌蒲的主要竞争者自然是钟繇的妻妾们了。当时是钟繇的贵妾孙氏管理后院,张昌蒲的名声越好对她的威胁也越大,孙氏怕自己的地位被动摇,就屡次给钟繇吹枕边风,就想诋毁张昌蒲。
然而孙氏这么一个擅长辩论的人,加上一张能颠倒黑白的嘴,屡次三番的搞事情,就是没能伤到张昌蒲,可见张同学也不是个简单人呀,能跟聪明人过招的还得是聪明人。
聪慧非凡
看来光靠嘴是不行了,孙氏一计不成再出一计,正好张昌蒲怀孕了,这要生个男孩自己更不受待见了,于是孙氏就在饮食中下毒了,可不是什么安神保胎的灵药,而是要命的毒。
但是张昌蒲一吃就感觉不对了,吐完就昏迷了好几天。虽然张同学警惕性高,但是架不住人家毒性更高,好不容易捱过去了,就有了解内情的人问她“怎么不跟老爷(钟繇)说呀?”。
张昌蒲回答“这种事情破坏家庭和谐,要是老爷偏信我,就没人知道真相了,而且下毒的人肯定会恶人先告状,我何必自找麻烦?”,机智的张同学就接着装病了。孙氏却坐不住了,要跟钟繇装可怜“我就是给她吃了点能生男孩的药,哪里是毒药嘛”。
不过钟繇虽然70多了,却还没老糊涂,把孙氏的侍从叫过来一审,就知道谁是谁非了,结果就是孙氏获得休书,张昌蒲大获全胜。这时候张昌蒲再说“自己就是为了家庭和谐”,那钟繇能不信嘛,这媳妇娶得真是太懂事了。
所以当卞皇后要求钟繇把孙氏迎回来时,钟繇是怎么都不乐意的,谁心里都有一杆秤,孙氏和张昌蒲有的比?即使曹丕这个皇帝下诏书,钟繇都不答应,先是喝毒酒闹自杀被人救下了,再赌气吃辣椒,这老头太倔了,曹丕也没辙,这事就不了了之,张昌蒲最终成为命妇,也就是诰命夫人。
教子有方
母亲心里最大的牵挂就是孩子,张昌蒲也不例外,她最大的成就当属儿子钟会。看看她给钟会定下的教学指标,4岁读《孝经》,7岁读《论语》,8~14岁把五经读了个遍,要是放到今天,钟会一定是个神童,十几岁就能上大学的那种。
钟会能被称为“当世张良”,张昌蒲绝对居功至伟,毕竟老爹钟繇在他6岁的时候就过世了,还记得钟繇要撰写当年荀攸的“奇策十二”嘛,写是没写完,说不定都留给钟会学习了。
钟会刚当上尚书郎时,张昌蒲就开始教诲“小子,你可别膨胀啊”。同时张昌蒲还节俭持家,钟会的俸禄基本都做公益了,还教育钟会“勿以善小而不为”。曹爽专政的时候,张昌蒲又给了他一个差评,“天天这么作,迟早作死”,曹爽也确实没辜负她,成功作死了自己。
“高平陵之变”时,钟会就跟在皇帝身边,别人都很奇怪为什么张昌蒲一点都不担心,她表示“司马懿出征都没带多少粮草,打不了多久的”,况且钟会还是司马家的心腹,张昌蒲不镇定才怪呢,这让她再次收获了“贤明”的名声。
有一个这么贤德的母亲,难怪后人给钟会这么一句评价,“不知钟士季,何以见昌蒲?”
在钟会笔下,张昌蒲就是完美的化身。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