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2
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少人觉得问得可笑。不用说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就是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答案,甚至小学生都会就像回答1+1=2那么笃定地告诉我:
“曹雪芹著,高鹗续。”
同时还会嘲笑地向我眨巴眨巴眼睛。
当然,这是前几年的答案了,如果问的是现在的小学生,他会这样回答:
“曹雪芹著,无名氏续,高鹗、程伟元整理。”
同样会嘲笑地向我眨巴眨巴眼睛。
但是,几年时间,答案发生了变化。其中的变化耐人寻味。让人看到这个答案其实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牢不可破,而是布满了可疑的裂痕。
比如,我把同样的问题抛给一群“红学”专家以及自认为对“红学”有研究的人,那就热闹了。开头大家还会保持矜持,由一个人先小心翼翼地说出一个答案,但很快有另一个人提出另一个,接着出现第三个否定前两个,然后会有第四个、第五个乃至更多个答案冒出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唯一的真理,别人的都是牵强附会胡说八道,最后大家斯文扫地,面红耳赤地吵作一团,听得我头昏脑涨,也不会有个定论。
这是为什么呢?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专家学者竟然不知道?!
3
这或许就是写下《红楼梦》那个人的用意。
我们翻开《红楼梦》第一回,就可以看到作者针对这个问题布下的迷阵:
整个故事是记录在大荒山无稽崖下一块会说话的石头上面的,被空空道人看到了,结果空空道人被其中记载的故事成功洗脑,竟然置自己的修行不顾,“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通过这一大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个故事从石头那里被抄来之后,被倒过好几次手:开头是空空道人也就是情僧,然后是东鲁孔梅溪,然后才是曹雪芹,连书名都变过好多次。说到这里,我要吐槽一下《红楼梦》这个书名,我觉得不错的只有那个“梦”字,其余的哪跟哪啊,故事里别说“红楼”,连“楼”都没有好不好!我觉得前几个名字都比它好,也不知道是谁给改的。难怪有点自命不凡的都不爱叫这个名字,而把公认是曹雪芹写的那八十回叫《石头记》。
哦,扯远了,扯远了,我们还说回书的作者。上面引用的那段文字里出现的名单里,石头不用说有点扯,小说家言,不足信;空空道人或者说情僧呢,更像是作者对自己的评价,没有采用的价值;剩下的就是孔梅溪和曹雪芹了,让我们不解的是,为什么专家学者们不说是孔梅溪是作者而只说曹雪芹呢?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讨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书中要把谁写这个故事这件事弄得这么复杂呢?答案只有一个:
作者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
4
这样一部传世经典,如果放在现在能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了不起的巨作,作者竟然想方设法地想把自己藏起来!
现在的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不好好靠科举走仕途,竟然自甘堕落去写小说,与贩夫走卒娼妓之流为舞,是多么丢人的事情!“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人,多么穷都不怕,孔乙己穷到乞讨了也不肯脱下象征着读书人的长衫去卖苦力,就是这个原因;一个读书人如果自甘下贱,就是赚再多的钱有再大的名都会让人瞧不起。
《南渡北归》里有这样一个轶事:西南联大时期,一次师生们为躲空袭挤在一个防空洞内,沈从文被刘文典骂道:“陈寅恪是为了保存国粹,我是为了保存《庄子》,学生是为了保存文化火种,可你呢?一点用处都没有,跟着瞎跑什么呀!”已经是民国了,沈从文也名满天下了,可是还是被人如此瞧不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你不过是个写小说的!
当然,《红楼梦》的作者自隐身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清初的文字狱特别厉害,一不小心就会引火烧身,甚至殃及族里,所以不能不小心。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如果这个人真是曹雪芹的话,既然他已经费劲心思隐藏自己了,还会在一圈迷阵的结尾处把自己的真实姓名露出来吗?那和直接自首还有什么区别?
所以有人说,即使作者真的只是曹雪芹,那这个“曹雪芹”也只可能是个笔名,而不会是真实姓名(号或字)!
那么,“曹雪芹”,你到底是谁呢?
5
关于这个问题,网上能找到的答案可谓五花八门:
有人说,他是曹寅的儿子曹天佑,甚至就是曹寅本人;
有人说,他是写《长生殿》那个洪升;
有人说,他是冒辟疆,持这个观点最坚决的是冒辟疆的后人,原因不说大家也清楚;
有人说,他是写《圆圆曲》的那个吴梅村;
有人说,他是写《夜航船》的那个张岱;
有人说,他是石涛;
有人说,他是顾景星(顾景星是谁?没听过);
有人说,他是孔梅溪;
……
如果我愿意的话,可以把这份名单源源不断地列下去,关于名单里的每个人,支持的人都言之凿凿。
不过让我觉得最搞的是,竟然有人说他其实是纳兰性德或者和珅——好吧,我信(fu)你了!
因为谁也不能时空穿梭回去,揪住那个饿着肚子在破屋子里涂涂写写的那个家伙:
“你是谁?姓名?曾用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籍贯?父亲是谁?母亲是谁?祖宗八代都是谁?工作简历什么样?都和谁闹过绯闻?……”
真的,如果真能时空穿梭,想问曹雪芹的,除了《红楼梦》剩余部分是什么样,最感兴趣的就是上面那些问题了。对了,得问他《石头记》或《金陵十二钗》,问他《红楼梦》,会把他问蒙的:“《红楼梦》?我不知道啊。”
我唯一希望的是,真实的曹雪芹就藏在这一大串名单里,他的答案别太让人大吃一惊就好。
6
从什么时候起,“曹雪芹”才成为我们所熟悉的曹雪芹的呢?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
——百度百科
其实并时间不长。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由胡适考证出来的,而且最终认定是因为袁枚在《随园诗话》的一句话:
“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
可是为什么后来由“其子”变成了“之孙”,这就不是我一个外行人所能说清楚的了。据说,胡适的说法,在当时还是存在争议的,蔡元培就不认,因为曹氏宗谱里根本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
可是,建国后,胡适的考证结果被当作定论写入教科书后,曹雪芹就被“生”了出来,不光谱系,连字、号、生卒年月、故居等等都被考证了出来,还编出了关于他的电视剧、话剧……
只是我不知道,以上这一切,那个写了《红楼梦》的“曹雪芹”会不会认……
7
其实,何必纠结于“曹雪芹”到底是谁、甚至《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呢?既然现在有这样一部书摆在我们面前,就一定有人写出了它。至于是谁写的,重要吗?
重要。却又不那么重要。
不管他是谁,这个花费了“十年辛苦”写下这部书的那个人,一定就像他在开篇第一回写下的那样,是经历过富贵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富贵,因为书中所展现出来的花柳繁华绝不是道听途说所能杜撰出来的。不管什么原因,肯定是家道中落了,而且不是一般的中落,直落到了“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地步。说到家道中落,我们都会想起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所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写《红楼梦》的这个人所经历的,可不是“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而是从天上直掉到了地上!那么,即使他再不如鲁迅的敏感,也会看清“世人的真面目”了,何况如果他不敏感的话,是写不出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来的。由于我们无缘得见书的最终结尾,所以不会看到“贾宝玉”所经历的“世人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是什么样的惨痛经历让这个天真的公子哥幡然醒悟、决议遁入空门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另一个真的只是“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人物甄士隐的身上推想出来——因为他跌的更高,所以下场肯定更惨。对于普通人不过是地上困顿的生活,对于他们这些人来说,因为加上了冰冷的人心,那就和地狱一样了。
经历了这样巨大的断层,回想自己的一生,想不产生“人生若梦”的感慨都难吧?
一个人有了这番经历,在世人的嘲笑和白眼里艰难度日的时候,肯定无数次地问自己:我活着为什么呢?是的,他会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可是对于改变自己的现实境况没有半点帮助,只会自己变得更可笑、与周围的人更格格不入而已。
他的余生,似乎除了写一部书,把自己的经历的繁华和那些聪慧可爱的女子记录下来,真的没有别的事可做了。
“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不,可以说,他这一生,都是为了这部书而来。经由它,他才得以和这个让他又爱又恨的人间和解,不至于像贾宝玉一样出家去当个和尚。
8
创作的过程当然是艰难的,但是一个人一旦有了目标,让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满腹的才华都有了一个出口,什么都拦不住他了——“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书终于写完了。而且自认为比“那些胡牵乱扯,忽离忽遇,满纸才子淑女、子建文君、红娘小玉等通共熟套之旧稿”强多了,但是,要捧给世人看的时候,心下又惴惴不安起来:“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反复审视之后自我安慰道:“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
作者假拟的那几大段石头和空空道人关于这部书未来命运揣测的文字,把一个作者的自信与不安描写得淋漓尽致,任何一个认真写作的人都不会陌生:是的,你的文采、你的见识、你的写作技巧都比那些“熟套”强多了,可是,万一世人就是不买账呢?要知道,“心比天高”,总是难敌“命比纸薄”啊!
9
还好,上天没有再次辜负他,虽然只有半部残书传世,却也足以让我们得以见识他的惊世才华!
至于他的名字是什么,有什么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