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的《边城》以民国初年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淳朴自然、不悖天性的爱情故事: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兄弟俩决定用唱情歌的方式来公平竞争,大老自知歌声不如二老,气恼之下决定离开茶峒,却不幸淹死,二老为此生了老船夫的气,加上父亲逼婚,也赌气下水船出走,老船夫受了顺顺一家的冷落,也为此郁郁而终。最后只剩下翠翠伴着黄狗,守着渡船。老船夫死去后,船总顺顺派人来料理了老人的后事,并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里去,作为二老的媳妇,但是二老人在外地,暂无归讯,翠翠决定先回到渡口去,等二老回来,再看二老意思。在小说的最后一句,作者写到: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傩送到底会不会回来?
而傩送又去哪里了呢?按照书中的描写,哥哥死后一个月,也就是7月份的时候,父亲答应了中寨王团总家的提亲,打算让傩送娶王团总的女儿。王团总家的嫁妆是一个崭新的碾坊,价值不菲,但傩送这时候心里还惦念着翠翠,他对父亲说:
“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是为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
傩送的话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那就是他喜欢翠翠,哪怕别人家的女儿嫁妆丰厚。傩送跟父亲吵了一架,就此出船下桃源去了。
那么傩送为什么去桃源这个地方呢?当初兄弟俩在河岸边推心置腹的时候,哥哥天保告诉弟弟,自己派人去老船夫那里提亲,老船夫不置可否,弟弟问他怎么想时,他回答说:
”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成吧,便是要我撑渡船,我也答应了他。“
傩送非常清楚,哥哥的死,使他和他的家人心里永远会存在一个疙瘩,虽然这件事不能责备到老船夫的身上,但是如果当初老船夫明确回复了哥哥的提亲,哥哥也就不会在那时负气出船了。哥哥的死毕竟是一个阴影,它横隔在傩送和翠翠之间。傩送下桃源,可能就是想到他哥哥当时的话,而做出的决定,这其中蕴含了他的痛苦:虽然喜欢翠翠,但是,这件事应该是不成了。
傩送是7月份走的,故事最后,一直到冬天下雪,傩送也没有回来,难道,傩送决心不回来了?他追随着哥哥“下桃源”,一去不回了?
让我们再分析分析。兄弟俩可谓情谊深厚,天保在提亲没有回复的时候,心中急切,弟弟和他坦白心事,天保提亲得虽早,但论相识时间,还是傩送认识翠翠长(那是两年前端午的事,从那时傩送就喜欢上了翠翠),他自然断不肯拱手奉送。两人互不相让,却又不争得面红耳赤,弟弟提议赛歌时,他虽然自知唱歌不如弟弟,却不愿让人代劳:
”好,就是这样子,我们各人轮流唱,我也不要你帮忙,一切我自己来吧。树林子里的猫头鹰,声音不动听,要老婆时,也仍然是自己叫下去,不请人帮忙的。“
天保虽然是大哥,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年长就强迫弟弟放弃翠翠,而是选择和弟弟公平竞争。毕竟,爱情不是单方面的,是强迫不来的,他也只能选择让翠翠在他们俩之中做出决定。
最后天保输了,虽然他一定有不满,但他一定也知道,这是自己没有办法逆转的事实,这是翠翠的选择;而且当初也是自己选择和弟弟公平竞争的。所以,天保可以说是输得心服口服。我想,如果他没有出意外,一定不会反对翠翠和弟弟的婚事。
傩送之所以出走,还是因为心中的那个疙瘩。他需要出去走走,散散心,好好考虑一下未来的事。虽然他到冬天还没有想明白,但我相信,不久的一天,他一定能想明白,和翠翠结婚并没有对不起哥哥,他们是公平竞争过的,而他是获胜者,赢得光明正大。而更不应该因为哥哥偶然的死,而让翠翠一直为他等待。对哥哥来说,这一定不是哥哥希望看到的事。如果哥哥真的也爱着翠翠,那么就一定希望她能与自己真正喜欢的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我相信,也许明天,这个人就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