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安娜•卡列尼娜》,只关注爱情,因为那时对爱情充满了无尽的幻想。人到中年再读,体会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情感,感悟也更深刻。这本书不但写了婚姻、爱情、婚外情,还写了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有城市的浮华、奢侈,也有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争议。
看了一个对这本小说的点评,记住了一句话:婚姻不管怎么选择都是错的,重要的是爱自己。
安娜如果循规蹈矩,追求安稳而富贵的生活,那她就可以结束和渥伦斯基的恋情,重新回到家庭。卡列宁为了维持面子,早说了可以原谅她。那怕她背地里和渥伦斯基怎样,只要表面上做好她的卡列宁夫人,也可以接受她,她的日常用度一点都不会少。但安娜却不愿意,她不愿这样虚伪的生活下去,宁肯放弃这表面的奢华。可见,安娜是真性情。
安娜跟了渥伦斯基,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但是她隐藏的痛苦有两个,一个是对儿子谢廖沙的思念。她明白,儿子和情人之间只能选择一个,选择了情人,就永远失去了儿子。在她心里,儿子和情人是同等的重要,这两个人都是她的最爱。这种取舍,让她心如刀割。
另一个痛苦是,她为了渥伦斯基失去了一切,所以特别怕失去渥伦斯基对她的爱。就像手握沙子一样,握的越紧,流走的越快。渥伦斯基虽然也很爱安娜,但男人天生是需要自由的,需要家庭以外的自由,所以他有些厌倦安娜的爱的束缚。
后期,安娜每晚需要服用吗啡才能入睡。所以,我想安娜其实已经患上了抑郁症。她陷入了痛苦的漩涡,每天想象的都是悲观的事情的发生。所以,她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自杀,因为只有死亡才能结束她的痛苦。
如果安娜自私一些,其实她照样可以过得很好,可以斡旋在丈夫和情人之间一辈子。但是,她偏偏不,因为她是真爱,这种爱可以舍弃一切,不能容忍一丝的虚伪和妥协。对于比贵族社交圈里人人皆知的各种背叛和偷情,被人嘲笑、侮辱、鄙视的安娜,反而是最纯洁的。
小说的结尾,安娜死了,她扑向铁轨,惨烈而悲壮。
安娜死了,她的死达到了她的目的,结束了她的痛苦,也狠狠得惩罚了渥伦斯基,让他终生悔恨。
这世界,越是虚伪、薄情的人,活得越好,因为他们自私,除了私欲和利益,没有什么能够伤害得了他们。比如卡列宁、莉迪亚伯爵夫人、培西安公爵夫人,他们可以嘲笑安娜的死是罪有应该,鄙视她是坏女人。就像渥伦斯基的母亲那样,咒骂安娜该死,可是却拖累了自己的儿子。
所以,这世界哪有什么公正的审判,尤其是道德层面的,似乎人人都是法官,都是自私自利的法官,按自己的标准审批别人的行为。
我觉得,安娜后期应该得了抑郁症,在她扑向铁轨的那一天,她已经精神分裂。她怕失去了渥伦斯基的爱,一个人独自在家,各种胡思乱想加重了她的病情。她需要依靠吗啡才能入睡,一遍一遍在肯定和否定,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挣扎着。从故事开始她的富足、美丽和幸福,到故事结尾她的可怜、憔悴和痛苦,安娜是最为悲剧的一个人。
安娜的悲剧,就在于她爱得太真诚,太投入,她受不了一点点的虚伪和冷漠。她也困惑,放弃原来的幸福,追求她想要的幸福,她牺牲了那么多,可是为什么还不幸福。渥伦斯基想要爱情以外的自由,而安娜只想要爱情,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要。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这观念,这话题,似乎全世界都一样。
也许虚伪、冷漠的活着,比真诚、投入的活着要轻松一些,也活得长久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