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人来说,其生活状态可能各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是惬意的生活,有的人可能是为了生存。但是当为生存而奔波的人居多时,那这个社会可能就存在问题,进而可能会发生变革。一般来说当越来越多的人生存不下去的时候,社会的变革就即将来临了。这部《巨人的陨落》描写的时代背景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涉及的国家主要有俄国,英国以及美国,描写的对象有高高在上的贵族及王族,也有身处中产阶级的代表,更有处于底层受压迫的人民代表。
要将本书看透看懂说实话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因为书中的人物场景时刻在变化,如果要试图去抓住主线的话,会发现其实主线很难抓住,从威尔士的挖矿少年比利的成长历程到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学生格斯再到穷困潦倒的格雷戈里兄弟等等,稍不注意就会迷失方向,读得云里雾里。本书的编排方式由于场景的变换速度较快,十分类似于话剧模式,描写的人物也十分众多(有点类似《红楼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抓住人物之间的衔接点。
例如在写到威尔士的挖矿少年比利与英格兰伯爵菲茨的联系时,比利的姐姐艾瑟尔就是一个衔接点,由于艾瑟尔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是比利的姐姐,另一方面曾经又是菲茨的女管家兼情妇)从而无形之中将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家族纠缠在一起,一直伴随到本书结束。在本书末尾当你看到当菲茨与自己的私生子见面而只能当成陌生人打招呼那一幕,估计会觉得这样的结果寓意还是相当深刻的。
作者在本书中对这些主要人物性格以及之间的关系描写相当费心,而且构思环环相扣,逻辑性相当强。例如在写到俄国贫困潦倒的格雷戈里兄弟,就交代了该兄弟俩格雷戈里和列夫时,就先交代了兄弟俩的性格差异,哥哥老实强壮不修边幅,弟弟列夫打扮但是经常惹事生非,当哥哥的每次就在擦屁股。这就为后面明明是格雷戈里首先结实并解救了卡捷琳娜,而卡捷琳娜却看上了列夫,列夫如果能改邪归正估计也就不可能与美国的奥尔加扯上关系,继而让格斯失恋,这真可谓是一环紧扣一环,类似于多米罗骨牌效应。
而且在讲到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爆发其实也恰逢其会,在这里面格雷戈里起到了一个比较关键的作用,将其内心的心理活动描写的活灵活现,而且在革命中途还将其与败类警察代表平斯基等的恩怨做了一个彻底的了断,而且在革命时将那些投机分子的表现也描写了出来。我觉得比较让我感兴趣的就是在那段逼迫沙皇继任者放弃接任皇位时,从革命者与皇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到皇族的腐朽软弱以及革命者的底气不足,完全没有想到会成功的这么容易。
总体来说,在本书中我们通过作者笔下的这五个家族的纠葛,这些错中复杂的关系,可以更加深入形象的去了解发生在一战前后的事,也能够了解一战后工人阶级如何登上历史舞台,这远远比单纯看历史书籍有趣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