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在独孤求败的剑中,我看见了人生。
杨过心中一动:「独孤前辈身具绝世武功,说不定留下什麼剑经剑谱之类。」但见神雕双爪起落不停,不多时便搬开冢上石块,露出并列著的三柄长剑,在第一、第二两把剑之间,另有一块长条石片。三柄剑和石片并列於一块大青石之上。
杨过提起右首第一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少年时代的独孤求败仗着这把至刚之剑,在二十弱冠之年便与群雄争霸,那种意气风发的少年英豪之气跃然纸上。
再看那剑时,见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是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会起长条石片,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
三十岁,在初代“神雕大侠”的而立之年,我们看见了这位人物使的剑和之前有了明显的变化。那把至刚之剑转而变为了至柔之剑,并且剑的命运有了明显的区别。少年时代的那把剑,独孤求败仗之行走江湖,青年时代的这把剑,却因误伤义士弃之山谷。
见那剑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更圆圆的似是个半球,心想:「此剑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灵便?何况剑尖剑锋都不开口,也算得奇了。」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是呵,重剑无锋,大巧不工。不惑之年,独孤求败的剑转而去锋,没有了之前两把剑那种凌厉的意味,在看似拙而不工的外表下是大智若愚的内涵。此时可以看出,神雕大侠的剑已经不以剑锋伤敌。独孤的剑失去了锋利的意味,却得到了一种结实的厚重感,于中深含着这位大侠对于剑道剑意的深深体会。少年时代的独孤求败拥有至刚之剑只能与“河朔群雄”争霸,此时仗重剑无锋,独孤求败便能横行天下。
过了良久,才放下重剑,去取第三柄剑,这一次又上了个当。他只道这剑定然犹重前剑,因此提剑时力运左臂。那知拿在手中却轻飘飘的浑似无物,凝神一看,原来是柄木剑,年深日久,剑身剑柄均已腐朽,但见剑下的石刻道:「四十岁後,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
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从金庸先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独孤求败,无剑胜有剑,他的武功不在剑上,全在于心中的那股剑意。单从区区这小段文字中足以知道独孤求败位列金庸小说武功榜前列的原因,其他人物的武功都是有形的,或是拳脚,或是刀枪棍棒,而独孤求败的武功,寓剑意于万物,随心所欲。
那么,你大概想到我要说的了。是的,利剑无意、软剑无常、重剑无锋、木剑无俦,这四把剑对应的便是独孤求败的四个人生阶段,亦有四个不同的性格表现,并且这样的性格表现,又何尝与我们普通人不相似呢?少年时代的我们与独孤求败相似,冲动、任性、锋芒毕露,不知道什么叫做收敛。碍于生活的阅历,眼前见到的事,心中的所思所想毕竟有限,眼界不够开阔,一如独孤求败只能与河朔群雄争霸。
青年时期,伴随着生活阅历的慢慢增加,我们当初外放的性格渐渐收敛起来,对于过去有了自己深刻的反思。对于那段青葱岁月所放下的错,我们可能会觉得羞愧难当,会像独孤求败将紫薇软剑弃之山谷一般将这份错误深藏在心中。但是反思是不能停止的,只有经过深深的自责与思索,才能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到了中年,“四十而不惑”,对于生活中的诸事我们可能有了自己的深刻的见解。“重剑无锋,大巧不拙”,是的,真正的人生智慧不在于锋芒尽显,而在于巧于藏拙。冷暖自知,不在人前争一时之高下,以内敛的心态面对一些风浪。此时的心态与少年的狂放不同,渐渐地趋于平静,知道一些事情非人力能够改变,转而注重自我的修为。正如独孤求败“恃之纵横天下”般,这种平静的心态反而带给这个时段的我们的可能是一种从心所欲的感受,举重若轻、沉稳老成。
随着岁月的迁移,再到了更大的年纪,在经过了风浪后,我们的心态更会趋于缓和,不会去汲汲于一些琐事。这种心态的获得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种沉淀的过程。或许,我们的生活就是一场交易,我们用青春去换取教训,再从教训中收获阅历。阅历的积累会带来一种透过现象看见本质的本领,我们不会斤斤计较于表面的得失。正如独孤求败此时这种无剑胜有剑的境界一般,剑意无定形,此时的心意亦是如此,放下执念与偏见,以超脱的境界面对那些所谓的挑战。
那么,少年人可以故作老成,自认为看破了这些,转而想一下到达最后一个境界吗?钱钟书也曾引用桐城前辈语“子弟二十不狂没出息,三十犹狂没出息”。正如独孤求败一般,少年弱冠时期的狂应当可以当作是一种自我激励,这种自我激励驱使着自己向更强的人看齐。因为少年人是充满无限的可能的,此时不用一种更高的标准衡量自己便是局限了自己的可能。而在而立之年的狂便显的有些没有道理了,此时的人的性格家庭事业应该是要趋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换言之就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白人的能力背景总是存在一定的局限。
我们说作家写书总是会在书中隐射一些人与事,其实独孤求败的剑的变化又何尝不是金庸先生本人心态的变化呢?先生早年的小说,主人公如郭靖这般豪情壮志、嫉恶如仇,都是以一种棱角分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的。在对于时代背景的描写方面也是敌我之间泾渭分明,没有一丝缓和的余地。但到了后期,像大成之作《鹿鼎记》中主人公韦小宝的形象也变得善恶难辨,亦正亦邪,没有前几部那些大侠一样刚烈,反而像一个普通人一般有着自己的圆滑。在时代背景方面,可能有小说自身的原因,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没有了之前那种强调汉族正统的意味。这并不是说先生本人性格有了多大的变化,而是他在创造手法方面随着经验和阅历的累加,慢慢有了一种轻车熟路的感觉,这便是我之前所说的“木剑无俦”之境。
我上面所说的都是我自己从金庸小说片段中获得的些许感悟,但不同人的人生经历又岂能一样,人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才显得尤为精彩,下面以独孤求败剑冢洞壁上的三行字作结:
「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柰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下面落款是:「剑魔独孤求败。」
愿你能够有这般快意江湖、酣畅淋漓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