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是不是因为性格决定的命运?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再一次向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这部400多年前的作品,虽然并不是莎翁戏剧中经常被人提到,并且有机会上演的。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它都凝聚了莎翁思想的精华。
像他所有的悲剧一样,这部戏也波澜壮阔的史诗般故事和悲剧英雄马歇尔,他在为罗马取得赫赫战功后,得到了“科利奥兰纳斯”荣耀的姓氏。但原本已经当上了最高统治官的他,却脾气暴躁,刚愎自用,性格高傲,他的趾高气昂,出言不逊,不近人情,得罪了很多底层的人民,最终因此被放逐出罗马。
怀着满腔怒火的他,找到了罗马昔日的仇敌伏尔斯人,他带着对罗马的仇恨,转投了敌军的阵营。就在他带领着伏尔斯大军攻打罗马的时候,母亲带领他的妻儿前来军队大营跪求他放弃攻城,不做一个背叛国家的人。虽然他曾立誓绝不罢手,但在亲人的眼泪中,依然放下了屠刀。
这一行为背叛了他与伏尔斯人的契约,被激怒的伏尔斯人将他用铁链倒吊,利刃通过他的咽喉。这位一代战神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家人和国家的平安。当然这场壮烈的悲剧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在一个非常简陋的舞台上,只有一架通向顶部的梯子,几把椅子,一个孩子在地板上画了一个红色的方框,故事就在这个简单的场景中展开。红色和黑色的背景,充满了视觉冲击和隐喻象征。场景的切换,剧情的节奏和衔接都非常紧凑,整个观演过程观众始终处于紧张的带入感中。虽然莎剧总是有大段的台词,三个小时的剧长,在看似毫无设计可言的台上却没有拖沓冗长的感觉。
“抖森”饰演科利奥兰纳斯,表现极为出色。科利奥兰纳斯的年轻气盛,坚强勇猛,孤傲敏感,率直天真……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这个悲剧人物充满矛盾,他虽然有性格缺陷,但看起来又是那么值得同情。“抖森”演出了人物的高贵气质,似水柔情,还有作为一个孝子的纠结。除了脸上流淌的热泪,还有许多复杂的微表情,都非常动人。
英雄末路的悲壮,让我想起了项羽。虽然很为他们的命运惋惜,但很多结局其实早在他成功之时就已经注定。这类人物很难考虑别人的感受,总是不知不觉就树敌过多。他们的盲目自尊,不愿意妥协,即使有机会可以保全自己的时候,也不愿意低下那颗高傲的头颅,最终不仅伤害自己,还伤害了所有爱他们的人。
这部戏表演非常精彩,特别喜欢听他们大段的台词,富有韵律和节奏感。虽然英语听不懂,但还是能够体会莎翁语言中的美感。这部戏的主题也很有现实意义,这样的人物,恐怕什么时代都是有的,有些性格缺陷也许在我们自己身上都可能找到,看完令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