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八月,在韦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心理合作社成立了为期一个月的家庭教育学习成长群。其中,我们以韦老师的《心理营养:养育心灵富足的孩子》这本书为这次学习的教材,我们以直播为主,学习《心理营养:养育心灵富足的孩子》为辅开展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学习课程。期间,韦老师与其他社长每晚坚持直播,同学们也积极参与并在群里踊跃输出学习所得。我因为一些其他原因,并未做到善始善终,事后,内心是非常愧疚的。但是我在这次课程中学到很多,下面来聊聊通过这次学习及研读《心理营养:养育心灵富足的孩子》之后的一些感想。
独立、自信的孩子自然强大。
首先,独立、自信是现在社会非常推崇的个人品格,也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方向与目标。一个独立且自信的孩子,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闪闪发光,他敢于用脚步丈量世界,抵达未知的远方。玛利亚蒙特梭利曾经说过:“谁若不能独立,谁就不能自由。”研究表明,越独立的孩子,他的动手能力、反应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相对应不能独立的孩子越强,而且更容易在自我挑战中获得满足感,人也会越来越自信。
其次,没有独立能力的孩子,还体现在单独做事的这个方面,我想每个孩子都会要经历寄宿的这么一个过程。很多孩子在家里当惯了大魔王和小公主,一旦进入群体生活的时候,就难以适应,一些事没有办法做好,就需要求助他人。但一旦他人不耐烦或者是对你抱怨几句,就会有自卑的心理产生,认为自己无能、没有存在的意义等,从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孩子的不自信。独立性差的孩子很难和别人进行交流,团队意识也很差,前面也说了很多孩子在家当惯了小霸王小公主,一旦进入集体生活之后就各种的不适应。集体生活是没有人会忍受什么也不会做的小公主和小霸王的,也会影响到孩子的交友圈。
再者,独立、自信的孩子更加坚强,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一个独立性强的孩子,才是生活中的强者,未来的赢家。因为独立不仅是底气,也是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对于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来说,父母的“断奶期”可能会比孩子更漫长。父母不要过于依赖孩子,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事事为孩子做主。
英国的心理学博士西尔维亚·克莱尔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会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或许每一个不独立的孩子,身后都站着不放手的父母。
写到这里,我又思考了一个问题,如上所述,拥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更容易拥有自信心。那么孩子是先培育独立能力,还是先培育自信能力呢?其实,我倒是觉着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孩子对自己有自信心,那么在他遇到一下小问题时,自己成功处理完成,自己有信心能够独立面对,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出独立能力;反之,当我们的孩子在独立面对困难时,自己战胜了困难,困难战胜地多了,就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当这种满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质变,它就会变为一种积极品质。诚如韦老师在《向孟子学习积极心理学》中讲到,当我们拥有这种积极品质后,时间长了以后呢,这种品质呢它就会生出来一个,它本身就是一种滋养,它可以喂养一些东西。
那么,我们怎么培养独立、自信的孩子呢?首先,我们要经常夸赞孩子。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有时候对孩子的夸赞可以很好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于身边的人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存在,教育学家们曾提到“嘉奖与赞赏是对孩子最大的肯定,它可以带给你的孩子不一样的快乐,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然后,我们要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生活能力。独立的前提是一个人必须掌握了某种生活或者生存技能,也是成长中的必备技能,这些小技能务必要从小培养,引导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可以是亲子活动,也可是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着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去收获。再者,孩子肯定有犯错的时候,最重要的是给予爱、尊重、信任和理解。要真正懂孩子、理解孩子,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社会的思维,或者就以一种占有的关系去看孩子。要做学习型父母,多阅读,跳出父母的小身份,从社会学的更高的立足点去看孩子。
其实,在《心理营养:养育心灵富足的孩子》这本书中,有很多养育孩子的知识触动到我。前几天回老家,我遇到一件事,让我更加坚信,现在在很多家庭中,都需要培养独立、自信的孩子。
事情是这样的。那天去到表哥家里吃饭,饭后,他辅导侄子写作业,其实我觉得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不算特别难,表哥在辅导作业的时候,侄子遇到不会做的,向表哥求解时,表哥却大声、愤怒地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送你去辅导班有什么用”,侄子眼睛眨了眨,低下了头。我在一旁静静的坐着。过了一会,我对表哥说:“你先去洗澡吧,我来教他。”我拿过作业本,看了看,并不是很难的题。我挑了一道简单的,我先问他乘法口诀会背么,他说会,然后我对他说,你先做一下这道题。不会做的话,你就翻译一下你默写的乘法口诀。过了一会,他把这道题写出来了。我趁机鼓励了他一下。我说:“对,做的不错。慢慢来也能做出来。”然后我再挑了几道简单的让他做,他也做出来了,我也在慢慢的鼓励他。约摸20分钟,他今天晚上的作业也在慢慢的写出来。其实我觉得,有时候我们的孩子,题目不是不会做,而是父母在辅导功课的时候,孩子写出的答案,对也好,错也罢,孩子付出了努力,做对了没有得到肯定、表扬,做错了也没有鼓励,长期以往,孩子失去了自信。当他遇到难题,他就停下思考。或许家长要换一种心态去看待孩子的错,或许家长的心灵也需要成长。
都说,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大人也跟孩子一起成长。如果我们能像人类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一样去对待孩子,不预判他们的动机,不预设他们行为的结果,用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观察对待孩子,孩子也能享受更丰富和美丽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