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
什么是“两观三性”?初次拿到这本书我很好奇,觉得好像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原来是何老(个人对何镜堂老师的称呼)在多年建筑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建筑创作的观点,所谓两观即是建筑创作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所谓三性即是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作为一个学规划的学生,我可能对建筑学知之甚少,但是我觉得建筑和规划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我们都知道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都是交叉学科,早先规划属于建筑学下的二级学科,现在规划已经是一级学科,但是规划和建筑的那种紧密联系还是有的。比如说建筑的整体性首先体现在构成建筑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而整合并非各要素的拼凑,而是围绕设计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性质,遵循正确的理念和法则,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和整合,围绕主题,总体把握,贯彻始终。而规划也是如此,说的通俗一些,我们在做规划方案时也是要讲究整体性的,比如一个居住区的规划,它并不是说是由道路、建筑、植物景观等堆砌在一起的,而是这些要素的比较优势的方式组合融为一体的,要结合周边环境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缺一不可的效果。
何老说建筑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和统一,它既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思想,也是一种创作的方法。而我想说的是规划也是如此,所谓整体观对于规划而言就是你在规划方案时要有全局感,你规划道路时也要考虑到建筑的布局,你规划建筑也要考虑到植物景观布局等等,我们的先辈说过天人合一的理念,设计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整体观。世界万物处于一种缺一不可的状态,少一个它就不是原来那个美好的世界了。
建筑是百年大计,而让建筑体现其价值意义的人的需求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建筑师对建筑的发展要有一定的预见性,统筹当前的使用要求和今后的发现需求,我们称其为可持续发展观,我觉得不仅仅是建筑设计,规划也更是如此,规划方案体现其可持续发展观意义更重大,一般来说一个规划方案年限比较长,规划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城镇各个方面的发展。
有关建筑的地域性,何老说:建筑师要从生态观的角度,顺应自然地形、地貌的特点,将建筑与地段环境融为一体,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体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应重视地方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作出正确定位,在体型、体量、空间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与色彩等诸多方面下功夫,结合功能,整合、优选,就能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与环境和谐的建筑。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中,建筑师应在地区的传统中寻根、发掘有益的“基因”,并密切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表达时代精神,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作为规划专业的人我从这段话中看到了建筑与规划的相似相通之处,对于规划来说地域性也体现了规划方案的特色性,重视这一点可以让规划方案更接地气更适用也更能实现它的价值意义。
所谓建筑的文化性就是在面对世界发展走向文化趋同的时候,建筑师能不抛弃特色,不抹杀地域文化或者叫本土文化。建筑师应具有的思维方式之一便是: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特色,在协调中做到丰富多彩、和而不同,贵在内涵的表达而非表象形式的设计,要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生命力的优秀作品。我觉得这同样适用于规划设计方案体现文化性,让规划方案更有地域特色。
建筑的时代性和规划设计的时代性我觉得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无论是建筑还是规划都不能闭门造车,都要接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还有新的高科技带来的变化,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何老所说的建筑创作思维我觉得挺有意思,辩证思维方法——建筑是没有绝对最好的,只有相对适宜的,我想就如规划方案一样,永远都改不完美,只有相对完美。创新是建筑师的灵魂,我觉得它也是规划师的灵魂。建筑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规划师也该如此。
无论是规划师还是建筑师,我觉得都应该练好基本功,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具有与人共事的团队精神,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做人。
我想对于一个成功的建筑师或者是规划师来说,勤奋、才能、人品、机遇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建筑师或者规划师我们要努力使自己具备勤奋、才能、人品,为自己争取创造机遇,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环境寻找和构建最适合自己从事建筑创作和发展的工作模式。
ps题外话:看了一篇文章我竟然唠叨了这么多,不过我觉得有必要,看书无论长短无论看完与否,只要你思考了,从中学到了自己不会、不知道的东西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