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妈妈的朋友一家一起玩了一天,我叫她“姨”。姨的爸爸在我们当地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姨的爱情也是一道传奇。在我小时候她和我妈是好朋友,后来为了生老二姑娘,和姨丈一起双双辞职下海,到北京来拼搏,也是创下了一番事业。一拼就是十几年,扎下了根基,俩孩子也拉扯大了。
我到北京的第一年,他们总到学校里把我接到他们家住几天,有时候我说了什么话,干了什么事,他们总说“你和我们z太像了,说话像,又独立又不用人操心最像。”以前我总以为他们在开玩笑,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真的,很想儿子。
Z是姨的大儿子,小我一岁,高中时候就是人大附中的高材生,出国交流,毕业以后去加拿大攻读加国最好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又考了经济学的研究生,并且在几个有名的公司实习和上班过。记得第一次去姨家的时候,我只看到他的照片,是个白净瘦弱、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今天一见,已经是个肌肉壮硕、彬彬有礼,水、牛奶只喝冰的,很多中餐不习惯的ABC模样。变化真是挺大的。
我记得从前,姨和姨丈都很开明地支持他出去学习、工作、闯前途,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就算将来不回来了,他俩跟去半年在国外半年国内就好了。现在突然坚决把他叫回国来让我有些纳闷。最近的几次见面我才知道,原来这里面发生了这么多的事,关键就在z的对象上。
z在国外谈了一个女友快三年,学校里不同学院的学妹,也是个实打实优秀的姑娘,学校里是双学位,刚刚被普华永道录取12月份毕业后就业。女友一家移民到加拿大,父亲曾经是同济的老师。
女王一岁的时候就听说z谈恋爱了,姨和姨丈都很开明,年轻人的感情随他们去,学校里的恋爱谁都不知道会怎么样。二老看到照片也觉得这姑娘看起来乖乖的,也算顺眼。
让事情忽然逆转的是今年年初的时候,姑娘的父母从加拿大飞回国来见了我姨他们一家,谈及婚事。
让开明的父母忽然改变主意的,就是这准亲家极有占有欲望的几通话。归结一下,一是女方父母希望俩孩子在加拿大结婚定居,他们要卖房子搬过去和小两口一起住(现在距离他俩还有六个小时的飞程);二是女方父母用颇为骄傲的语气表达了z和他们女儿结婚以后可以有加拿大国籍,也可以给他们俩弄个加拿大国籍⋯⋯平日特别内敛的姨夫带着一股子愤气说:“都什么年代了,谁稀罕什么加拿大国籍。我儿子都会说‘我爸妈一直想叫我回去,怕我在加拿大呆傻了。’”还有很多很多细节,其中还有女方母亲在孩子和男方父母之间搅和使绊,只是最让姨和姨丈在意的大概就是这些。
原话是“养了二十几年的儿子,就要给别人做儿子啦”,姨就在这段时间暴瘦。想象一下,将来儿子在加拿大结了婚,姨夫妇俩肯定不总去也不习惯,生了孙子那也是女方带女方养,一年到头看不了几天,不亲近没感情,那还是一家人吗?儿子、孙子不都成了人家的了吗?
就像小时候在我们老家很有名的一位去加拿大读博士、博士后的叔叔,出国以后到现在二十几年,回家一趟只是路费要花五六万块钱,而且几近波折,最初的时候是负担不起,最后便也淡了这回家的心。老两口就跟没了这儿子一样,这里面的心酸不提。
于是好说歹说,把儿子劝回来了。z回国以后还因为出去旅游的时候不适应面瘫了一段时间,肯定也是颇为压抑。回来一段时间以后,姨俩才发现,在外七年的儿子,已经长成了“番子”的模样。“番子”是闽南话里,说“不懂人话”的外来人颇有贬义的称号,已经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观念和思考方式。就像前面说的,长相变了,喝水从来只喝冰的,吃不惯包子豆粥,就连闽南话也只能连蒙带猜⋯⋯
这才是让他们冷汗津津的地方。都不用别人来抢,自己的儿子已经有点不像自己的儿子了。
他们拍大腿,冒冷汗,开始后怕,直呼当初怎么那么傻,儿子要出国就砸锅卖铁全力支持,不回来也没关系。
还好z还是一如既往地懂事,话少,什么都不用担心,最让人感动的,就是那份孝心。就算接受了再多的西方文化和教育观念,他心里依然是那份对父母和家庭传统的爱。
作为回家的条件,他不愿意去父亲找好的金融街的高新工作,他要创业。要说创业环境,大概还是国内的氛围要比加拿大好。只要回来了,姨夫于是就随他去了。而对于他的爱情,父母也不再干涉。
写这篇记录的时候,我还没想好到底我是什么心情。我能理解姨、姨夫的所有情结,也能理解z关于爱情、前途、生活以及父母家庭的纠结,我不站哪一边,因为这双方并不是敌对的。
只是很想记住这件事,这是一件让我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想一团麻一样团在心头,让我有些感慨和思考,却说不出口,只化作一口气轻叹而出。
这大概也是一直困扰我的一类问题。
day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