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久了,眼里只有前方,余光也只会把那些会影响行驶的事物与人收在眼里—只是个object,一场行程的元素之一。
旅途的风光是记在依窗张望的眼里,像坐在爱沐影院里舒适的沙发,看着一场老电影,被剧情拖着,直到看到激烈的高潮或者感人的那一刻起,这时风光才会变成记忆,引发思绪,催动一系列的脑海反应。
而这一次,我的反应确实那么的不舒服和悲伤,,,
因为那是一个小女孩,我想是路边的一家的吧,几乎不着衣物的蹲在马路中央的路台子上,任大人们安排,非常安静。
路中央的隔离带就是他们的家,红绿灯和路灯便是他们的光明,车水马龙的马路是他们眼中的风景…以上很多我不负责任的猜想,但我真的不确定他们是否有任何不满足或者怨恨,以及麻木。
女娃娃的轮廓清晰,和所有才进入人世的小baby一样,有着忍不住想疼爱的憨态与萌。她的降临,她父母,至少她母亲是充满着幸福的——多么可爱的生灵,完美,纯洁,以至于忘了周遭,只知道她是最隆重的生的礼物,是一片洋溢着温暖的光辉,和…希望…
对于小公主(或天使)的感觉,任何相关者都是一样的,想宠她,不让她受伤,给她最好的。我是这么对待着我的女儿,每天都亲不够,想念着,希望她一直如此无忧无虑,就像周华健的《亲亲我的宝贝》中描写的那一番一样。
这使我产生了代入感,我自然的把那个路边的幼小身影,看作了我需要保护和关怀的一类,但她身边的肮脏与喧闹,和身上的单薄衣物,让我想起那张著名照片中被秃鹫盯上的饥饿非洲幼儿,与其相似的是,一群苍蝇嗡的围绕着她,不用驱赶,仿佛融合一般。
新生,活泼,这些美好的词,我始终希望在这个女孩那黝黑或者有点不干净的身上找到,车子在她“家”不慢的经过,我看不到她的眼睛,那里应该有“希望”的光芒,来自天生的她,或者她看似卑微但仍恩爱的一家。
就像日子一样,车继续向前开着,一路上还有3岁,4岁到十多岁的“马路女孩”,好像他们还是很欢快的跳跃在路边,像一副成长的画卷——最终定格在一个看似未成年的母亲抱着一个婴儿敲着车窗,问我们讨
钱…
后记:
有幸来到印度这个国家,没有猎奇或者高姿态的眼光,因为以前的印象全来自于朋友描述以及妖魔化的(自)媒体。这里应该是有信仰的,也可以感觉的到的人们对于命运的服从——午夜年轻人的party,高档场所的风光秀和街道旁平民百姓的“烤玉米”,每个人似乎觉得理所当然,又同时对数不清的神和信仰依赖敬仰。
最后,卫生再好一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