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因为在家里闲着无事可做,托人找到了一份家教的工作,是帮一个快要中考的女生补文综的功课。女孩儿是从上海来的,因为户口问题不得不回到内蒙来参加考试。
青春的叛逆期遇上紧张的升学压力,自然是迸发出了如同“火星撞地球”一般的火花。女孩儿的家长很无奈,也是和我吐槽两句,没想到原来的乖乖女在一周之内居然变成了自己的“减肥利器”,这“晴天霹雳”的转变来的是那么猝不及防。
在我的印象中,我似乎并没有经历什么所谓的“青春叛逆期”,在大多数人正在经历父母子女大作战的年纪,我和我妈的关系却处的和朋友一般融洽。从前觉得这一切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寻常,如今看来倒是颇为钦佩我妈的智慧。
当我和我妈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她又同往常一样,开始和我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的“教育经验”。经过多年的整理回顾,这些经验倒也能集成一个方法论了。
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谈起教育,这是我妈最喜欢说的话。她总说,“从孩子生下来的那天起,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了,她不是家长的私有品。生孩子是两口子自己做的决定,孩子又没求你们把人家生下来。”就因为这些话,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觉得自己就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如果我不是父母的孩子,又是谁家的孩子呢?我妈要是听到这话,只会冷冷淡淡地回一句,“你谁的孩子都不用做,就做你自己就行了。”
的确,在我成长的这20多年来,我妈一直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上幼儿园的第一天,我妈就让我自己收拾书包。不管忘带了什么东西,这个责任都要自己承担。在我的记忆里,我总是宁愿被老师罚站在教室的角落,也不愿意打个电话让我妈把我忘带的东西送过来。
上了小学,别人家的小孩儿拿着考试卷子回家,总归还是能有个回应。考好了能有个奖励,考砸了挨顿打。我妈最反对这种做法,在她的认知里,不管考好考砸,都是考给自己的分数,学习也是给自己学的,我哪里来的资格给孩子惩罚或是奖励。还好我爸是个心软的,要是看到拿着百分卷子垂头丧气的我,总会去旁边的小卖部买包花生米以资鼓励。
久而久之,我就习惯了这样的妈,自己心里也把自己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了。那年中考,我说什么也不想让我妈留在家里给我做饭,可怜的老妈只能掐着表,趁着我回来之前跑去旁边的商场逛超市。而我中午考完试回到家,就像往常一样把半熟的饭菜热一下,吃完就去午睡了。直到我妈告诉我真相之前,我都不知道我那两天“妈妈在工作”的错觉,是我妈精心编织的假象。而我,到此才发现,儿时的自由与独立,并不是我妈放任的附赠品,而是她精心呵护的珍贵礼物。
孩子有权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家庭里,每对父母都在竭尽全力给自己孩子最好的,甚至不惜“打肿脸充胖子”,苦心孤诣地营造出一系列家庭美满的假象。而我的童年却是活的分外真实,我妈最常和我说的就是,“我们可没那么有本事,你想要什么得全靠你自己。”所以,从小我就觉得和家长提出要求是一件特亏欠的事,今天欠下的,以后迟早都得还回来。
小升初那年,因为没办法分配到好的初中,我们只能去各个学校参加他们自己举办的升学考试。每次去考试,都得从一群家长中插着缝钻过去。一个孩子恨不得让全家人都来送考,那场面真是比高考都壮观。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我妈一次都没去送过我,主要是因为那时在我心里,也着实没觉得这算是一件什么大事。还有就是在我妈的教育下,我总感觉家里正在濒临破产的边缘,对我们家来说我妈最大的意义就是挣钱,这事儿可比接送我重要多了。
上大学以后,听身边的室友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总是离不开爸妈的“扶持”。上小学爸妈要托关系,上初中爸妈要跑关系,上高中爸妈得递纸条,直到要上大学的时候,爸妈才肯低下头说上一句“孩子啊,爸妈也就只能送你到这儿了,今后的路都要靠自己了。”这话话音还尚未落停,孩子转眼就毕业了。爸妈又重新踏上托关系、跑关系、递纸条的老路,费尽力气就为了给孩子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可往往呢,孩子也不领父母这个情,最后一家人都心生怨怼。
“为什么我们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却丝毫都不知道感恩呢?”
“付出?呵呵,你从来都没问过我想要什么!”
“你还小,你懂什么?爸妈都是为你好。”
“我不用你为我好,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你看,往往家长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偏偏就是不领情。
就这件事情,我妈总是想的很开。从小到大,她从不替我做什么决定。高考那年我说想参加艺考,我妈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后来我问起她这件事,她总说“我觉得人一辈子找到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儿挺不容易的,你喜欢的,说什么我也要支持。这条路,走通与否,都是你自己的决定,这辈子就不会后悔。”
老话常说,关心则乱。做家长的,总是想把孩子像用风筝线拽住,不管飞得多高,这线头必须得攥在自己手里。你想,那被拉住的风筝,怎能同天空中的鸟儿一般自由呢。谁的人生谁自己负责,家长做好陪跑人就行了,犯不着那么用力地牵着那根线。
做孩子的小粉丝
要说起这个世界上最认可我的人,我妈绝对数得上第一。从我上中学起,我妈就总是特崇拜我,那中欣赏是发自内心的,可不是现在人常说的鼓励式教育。我妈常说,“要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人不早就退回成猴子了。”在她的眼中,我是她新鲜事物的收集站,是青春活力的散发器。
我初中的时候流行用mp3,每周我都去我妈商店里下载音乐,我妈总是看着电脑,由衷发出赞叹,“你看人家,来这儿一会儿就知道现在流行啥,咱们天天守着个电脑也不知道。”就因为这句赞美,我特喜欢和我妈讲讲流行文化。今天哪个歌特流行啦,明天哪个明星又有啥八卦事件啦,她统统都喜欢听。要是换了大多数家长,听了这些话,肯定要骂我不务正业了,但我妈在这方面倒是不寻常。到考试季特别忙,连和我妈多说两句话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就切断了她的新闻来源。一考完试,她就主动来找我,必须听才能完开心地干家务去。那时候我爸看我一回家,就说“小喇叭又要开始广播啦!”
我高考那年因为准备艺考,回学校的时候已经一模结束了。后面几次考试,总是在班里排倒数,眼看要高考,我心里那是相当紧张。为了能多节省点儿时间复习,我连晚饭时间都抽出来写练习题。每次开家长会,我其实心里都挺紧张的。我妈也算是一个要强的人,就算平常再不在意成绩,高考总还是要重视的。但整个高三,她从来没因为成绩的事说过我,后来她跟我说她那时就没觉得我成绩不好,还觉得我挺厉害的。我说都成绩排名倒数了有什么厉害的,她就说“那咱还比别人多学了那么多东西呢,还有好几个不参加艺考的人考的比你都低,妈就觉得你挺厉害的。”
今年我心血来潮,买了一个尤克里里。刚上手练琴,自然弹的是比弹棉花强不到哪里去。即便这样,我妈还是能坐在那里,听我把整支曲子弹完,在说上一句弹的挺好的。你以为光这样就够了吗?如果仅仅是这样就不叫粉丝了,她还会说“刚才那首歌真好听,再弹一遍吧。”你看,愿意换着角度反复欣赏,这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粉丝。
回到前面那个问题,孩子在青春期,很多家长都会疑惑,自己家的“乖乖仔”怎么突然变成了“嬉皮士”呢,其实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突然的变化,以前的一切不过是孩子的伪装罢了。所谓变化,无非就是装的累了,不想再装下去了。
我妈常说,想让孩子自由的、真实的活着,首先做爸妈的就得自由、真实。爸妈真的是这个世界门槛最低的职业,也是这个世界最难做的一份工作。在我们还没学会怎样和人相处的时候就有了一个需要我们精心呵护的孩子,我们又怎能强求零经验的自己可以迅速成为一个合格的爸妈呢。
想要和孩子做朋友,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承认一个一直存在但从未真正认识到事实:我们没有人能做到真正完美,“为你好”,不是搪塞错误的借口。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坐下聊一聊呢,就先从说一句抱歉开始:
“对不起,我没能成为一个值得你交心的爸妈,但孩子,你能不能再相信我一次,我不敢说我是这个世界上最懂你的人,但我绝对敢拍着胸脯保证,我是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