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鲁迅发表了一篇抒情散文《秋夜》,他在开头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尽管这篇象征意义浓郁的《秋夜》,以其犀利的笔风、精致的语言、严谨的结构引领了一代风范,可大家关注的目光却全在这第一句上。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耳旁仿佛响起语文老师的声音:病句,这是病句。
的确,这话读起来是有些别扭的,又有些像是孩童痴儿的废语,但是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放在当今这是病句,可放在鲁迅的那个时代这就是钢铁一般的誓言。
首先,我们需要从全局出发,考虑“枣树”在其中的作用。《秋夜》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在时局动荡的民国,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等多方势力的强力统治,先进青年的急流勇退,以及思想界的分化,让鲁迅难免陷入彷徨、苦闷,所以他必须重燃斗志,写下更犀利的文字去抨击它们。
《秋夜》是一篇象征性散文,里面写的“奇怪而高的天空”象征着压迫和摧残先进力量的黑暗势力,“极细小的粉红花”象征弱小的民众,而耸立在后院的两棵枣树则象征着与黑暗势力斗争的勇者,仅有两株说明当时情形之危。
我们来看鲁迅在《秋夜》里是如何形容这两株枣树的。
鲁迅写道:“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虽然枣树遭受多次挨打,但他依然坚强且坚韧,他知道小粉红花(即普通民众)的梦,也知道落叶(即那些陨落的人)的梦,枣树承载着这些人的希望。虽然已经如此哀伤,但枣树还是要对“奇怪而高的天空”发出挑战的宣言。
鲁迅继续写道:“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了解完了这些,我们再回头来看“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奥妙所在。枣树代表着抗争者,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做抗争者并不容易,所以愿意做的人不多。但是,始终有无私奉献的大无畏者敢于站出来!
“一株是枣树”,他站出来了,虽渺小却坚定;“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又站出来一个,这股渺小的力量约聚越大。然而鲁迅的话语尽了,但其寓意还在延伸,那就是:还有第三株,它仍旧是枣树!
鲁迅这样循序渐进地叙写,将抗争者那种前赴后继的气势渲染了出来:第一个倒了,第二个又顶了上来。鲁迅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战斗虽苦,但勇于去战斗的人绝对不会缺失!
而且,从主谓宾定状补的句式来看,这句话其实已经很难在浓缩了,非常凝练。假如鲁迅这样来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两株都是枣树。”那么艺术性就会大大降低,且起不到强调的作用,鲁迅强调的就是这些敢于奉献的人。
另一方面,鲁迅将这句话放在开篇,引领全文,而且是独立成段落,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为了强调“枣树”的特殊意义。另外,枣树是一棵一棵的介绍,以及独立成段的结构,都营造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感觉。
如果再往下延伸,我们还可以挖出更多。从现实出发,坐在窗前的鲁迅望向窗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枣树,鲁迅继续移动目光,又看见了另一棵枣树,其余再无其他。可是鲁迅希望看到的是其他树站出来,就像枣树一样无畏,但是没有,这也体现了鲁迅的迷茫与彷徨。至于有脑洞大者说鲁迅是为了稿费而多写几个字的说法,那就纯属无稽之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