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思心舞
在海灵格系统排列导师班学习,对于海校宣传的“新家排”这个说法一直存有疑惑:一切都是变化的,新和旧是相对的,有必要去用新和旧贴标签、划界限吗?这并不符合系统排列的基本理念呀?更多是不是配合商业推广的一种口径呢?跟人交流过这种疑惑后,得到有的同学的认同,也惹到导师班一位老资格学员激动地驳斥,说我没有资格“评判”海爷爷,绝对不允许有人讲海爷爷的“坏话”。好吧,我收声。
学友的反应让我反省到,自己一直做研究性工作,研究领域的“良知”是讲究“批判性思维”,很容易与这个“灵性”的场域发生冲突。那么先让自己沉下来,不管是浸入场域去体验灵性的成长,还是有时做适当的抽离去做头脑的思考和总结,先在自己的内在达成和谐和有序,不要急于去跟人讨论。
听说伯特.海灵格与索菲.海灵格合著的新书《谁在我家(升级版)》(德文原版原名《我们拥有的幸福》)是介绍“新家排”的经典,希望带着我的疑问认真拜读,同时也考虑要全面理解海老的思想和方法演变,还需结合其他著作来理解。所以下面以新书的纲为主线,串起其他相关著作的解读。
【序及第一章】家庭系统排列概述
2018年海灵格国际营安排了序的作者罗格尔博士主持了最后一天“人生脚本分析”,再结合罗格尔博士序的内容,还有伯特的第一节讲家排的“开始”和“发展”,我理解的是:伯特的学问是在广博的心理治疗以及哲学现象学基础上发展的,伯特本人并没有否认这些积累,其他人传递出来的有时会让人误会成他斩断了跟传统心理疗法和传统家排的联系,成了神一样的存在。另一方面,伯特提到新家排是到了灵性和慈悲的境界,这种境界并非技术层面的训练可以达成。
问题又跑了出来:对于现象学,海灵格的定义跟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定义是一样的吗?看到排列的呈现就是现象学吗?现象学的起源和发展是怎样的,真正理解家排所说的现象学跟哲学现象学的联系,是不是需要更扩展的阅读和学习?
读书群里的学友回应了我的疑问,她也发现“伯特对现象学的论述寥寥”,“现象学场域理论本源自完形宗师皮尔斯,并非家排原创。但现象学在存在主义心理学流派中,本就有一席之地。”
第一章概述的第一节“开始”,伯特提及用家排呈现类似“人生脚本”中的隐藏纠缠和对序位法则的揭示是海灵格新家庭系统排列的开端。之前的家排已经在家庭治疗中引入了在团体场域中用代表排列呈现的方法。
在第二节“发展”中,更多篇幅还是讲到传统家排的“做法”,伯特并没否定这些做法,这些做法应该也很多还是为新家排沿用(原话是:“‘传统’的意思是‘仍被保留下来的’”)。只是伯特最后强调新家排联结“特别的力量”以及融入“更大的存在”,到达一个“特殊的灵性维度”,是“出于慈悲所体验到的境界”,“无法通过训练达成”,只能“让突破自由发生”。后面的章节及个案范例会进一步呈现出新家排会更少的用语言交流背景信息,更少的排列师干预,排列师、代表、案主都是跟随那股“特别的力量”。
(未完待续。第一稿发于2018年12月1日,2019年2月25日修改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