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朋友推送了一则新闻。大意是说,杭州一个高档小区发生了一起火灾,女主人和三个小孩儿不幸遇难。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这是一起恶性刑事案件。原因是,这家保姆偷了手表和金器,担心被主人发现于是采取了这种极端手段。 关于类似的新闻,人们的一般反应都是同情受害者,而憎恶施害者,同样,在这则新闻的评论区里,刚开始看到的也是同情与愤恨两种反应。但是,随着一条评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评论区留言的走向。
这则评论是这样的:“我不会相信一个保姆会干出这样伤天害理的事,也许是两位主人经常责备保姆甚至对她做出过过激行为,才导致她犯错后,不是去想怎么解决,而是去想怎么掩盖,也才导致今天这起事件的发生,我们在谴责保姆过错的同时,也要理性思考两位主人是否也有过错。”
而自这则评论起,往后的留言骂声一片,而且越往后看,情绪色彩越强烈,人们关注的不再是事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含义,而更多的是寻求一种情绪上的认同,即:我和大家一样恨这个保姆,谁要反对我我就要诅咒谁。争论进行到这里,也就代表着评论人的情绪接近了失控的边缘,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带有理性的评论很快就会被口水淹没,更不用谈怎么有效规避这类事件发生的方法或解决措施了。
在许多情境中,情绪失控的起源是你和对方一开始就站在了一个事情的对立面上。同样还是看评论区的反应,明显的分为两类人,一类人站在理性的角度,我们称其为理性人;另一个类人站在感性的角度,我们称其为感性人。
理性人分析问题时,不会直接判断对错,他会客观评价一个事物的两方面,他既会批评保姆的冷血,也会探究会不会是雇主的问题导致这个事件的发生?而感性人则完全相反,他们更相信自己的直观感受,他们往往会用好和坏来评价一件事。在他们眼里保姆坏到极致,该杀;而丧妻丧子的丈夫可怜,值得同情!
于是,当理性人相关评论一出,必然首先会遭到感性人的攻击,说理性人没感情,没人性,就会靠反驳别人的观点博眼球;而这时理性人会辩解,看问题应该客观,不能带主观情绪。这样一来一去,无解的争论便开始了,感性人的情绪会越来越激烈,理性人的情绪自控力也会慢慢耗损,并最终越过理性人能承受的极限,当理性人也丧失理智时,所有就事论事的争论就会变成人身攻击,在谁都不愿意妥协的情况下,一场撕逼大战便无法避免。 人理性的有限性决定了理性人不会一直处于理性的状态,他也有爆点,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所以一旦情绪出来就不要想着劝双方去控制了,因为人在那种失控的状态下根本不去想控制的事儿,想的是,管他呢我嘴巴爽了再说。
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说,情绪来了就真的不要控制,任由它发展?
当然不是,那么最合理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就是理性那一方要学会让步,在发现感性人情绪失控前,率先让步,掌控场面,让场面冷下来在谈后续的事情。其实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多数感性人在冷静下来后都会发现自己的失态,并且他们中很大比例的人也会积极道歉以避免一场意外的撕逼而搞的双方不欢而散。
因此,在自我情绪控制并不一定是有效手段时,我们首先就是要试着让自己理性起来,成为一切场合中处于理性地位的那个人,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起察言观色,感知交谈双方情绪变动的能力。这样一来你遇到理性人和他谈论关于某件事的看法时,你就可以优雅地发挥自己理性的优势;而遇到极端感性的人并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时,你就可以适当做出让步,尽快抽离并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争论,因为你在这么做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你的让步虽然使自己输了争论,但却赢了掌声和别人对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