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向原图作者致谢)
从QQ空间的相册里翻出了十一年前的照片,照片上的我剪着短发,穿着迷彩服,旁边站着的同学一时竟没能想起她的名字来,她梳着高耸的丸子头,是我们演出时惯用的发型,身穿嫩绿色飘逸的舞服,我们两个靠在宿舍的书桌旁,记不清是谁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在QQ空间相册待了十一年了,就像QQ被我冷落一样,照片也被我冷落了许久。同学群里也好久没有消息,大家各忙各的,偶尔商量着毕业十周年了要搞一场聚会,但人数总也就那么几个,想要全班聚齐怕是难事。昨日,有同学在群里发了文学院第十一届诗乐舞决赛的视频,稍稍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毕竟我们也曾经站在那个舞台上,随着音乐的响起,舞动年轻的身躯,吟诵动人心弦的诗词。
我点开了视频,即便只有短短的十五秒,也勾起了无限的回忆。
那是2008年,洪魔肆虐大江南北的一年,如今我身在武汉,不时还会听人提起2008年那场洪灾。那时安居南粤大地的我们同样被洪灾牵动着,为受灾的同胞悲痛,祈祷天灾赶快过去,还一方安宁。
我们就读的中文系每年要举办艺术节,那年我是班级文艺文员,接到系里的举办文艺汇演的通知后,便起了心思,要把节目和当前的时势结合在一起。那是中文系的第一届诗乐舞比赛,前面没有任何的借鉴,我们一群同学商量着,要把诗歌、音乐、舞蹈结合起来,展现中文特色,也展现传统诗乐舞的魅力。
我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是一个军事爱好者,我们班的节目在我的脑海里慢慢有了一个大概的雏形:洪魔肆虐,百姓受灾,解放军救灾民于水火之中,军民一心战胜洪魔,共建新家园。这就是我脑海里的场面,诗歌的主题、音乐的旋律在我脑海里不断地回放,我知道我们的方向和定位了。
写诗、配乐这两个环节好解决。写诗,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看新闻、看视频、看报道,看同主题的诗歌,融会贯通,一首大气磅礴的诗就出来了。可惜当年没有保存文档的意识,没有把这首诗留下来,但我清楚地记着它的名字《向洪魔怒吼》。配乐,我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军事题材音乐,不停地反复地听,争取同学们的意见,最后确定了一首慷慨激昂,充满英雄情怀的《红旗颂》,从此以后,只要听到《红旗颂》响起,我都会被带回那个排练《向洪魔怒吼》的大学时代,都会劳劳记住自己的军人情怀……为了让音乐和诗歌内容融合一体,懂剪辑音乐的同学还帮着把《红旗颂》进行了裁剪,没记错的话,这个同学应该是兰梅。
诗歌、音乐都到位了,舞蹈的问题让我不知所措。我们班同学当中没有擅长编舞的,我更是一个门外汉,对舞蹈一窍不通。从小到大,学校举行的活动里只要有舞蹈环节的,我都靠边站。从小学开始,文艺汇演,老师从来没有选过我跳舞,初中了,我把古筝弹得如痴如醉,也没跳过舞,高中就更不要提了,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是没有文艺活动的。上了大学,学校里的文艺节目很多,好像是每周四晚上在世纪广场都会有交际舞教学,我去了,很遗憾我分不清楚左右,转圈都是撞到旁边的人,也协调不了手脚,做了手上的动作就忘记动脚……记忆尤深地,有一回不知道哪个系举办艺术节,在世纪广场里摆了很大的场子,其中一项是跳竹竿舞。就是用竹子纵横摆出一个偌大的网格子,东南西北四方由男生女生共同拿着竹子在地板上有节奏地舞动竹子,竹子间的空隙在有节奏的舞动中有规律地变幻着,跳舞的同学就抬脚在竹子的空隙中自由地跳跃,从一端跳到另一端,有少数民族舞蹈的味道。我在旁边站了好久,看那么多同学都轻松地跳跃过去了,舞动竹竿的同学也热情地邀请我跳竹竿舞,我起了侥幸的心里,也许能跳过去呢?结果一抬脚,就实实在在地踩在竹子上,竹子受了重力狠狠地打了下去,握竹竿的同学一声大叫急忙抽出双手,看他把手放在嘴边拼命吹的样子,我羞愧地无地自容,也不记得是怎么收场的了,大概是灰溜溜地跑了吧。总之,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沾跳舞的边。
那么舞蹈的问题怎么办?我没记错的话,那时我是学院军事协会的干部,人缘挺好,认识挺多其他系的同学,但我们军协里没有舞蹈系的同学。我就一个个问谁会编舞的,有一个地理系的同学说她认识舞蹈系的同学,她可以去问问看那个同学能不能来帮忙。我们那个时候的友谊是很醇厚的,谁有困难都会尽力帮上一把,很快那个舞蹈系的同学就出现在我的面前,答应帮我们排练舞蹈,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理由,因为我需要一个人来帮忙排练,她就来了。
到现在,我已经忘记舞蹈系那个同学的名字了,甚至连她长什么样子都不记得了。我脑海里只剩下她一个模糊的样子,是一个中等身材的女生,留长发,身材很匀称,其他的印象都没有了。她很热情地帮助我们排练,看我们的诗歌,听我们的音乐后就开始了。
对于舞蹈,我什么都不会,什么都插不上,就在旁边看着。同学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都认真地跟着学,我像个没事的人一样在一旁待着。舞蹈基本成型以后,舞蹈系的同学就和我们告别了,好像就是一个简单的拜拜,我也记不清我有没有给她买过一瓶水喝。
接下来,我们就自己练。每天没课的时候,中午的时候,晚上的时候,那里有空位置就在那里练。地理系的教学楼里、校园的小广场里、宿舍的大阳台上,还有哪里记不清了,总之我们就一直排练,很把这件事当回事。我们的节目里需要一面党旗,当节目进行到解放军营救灾民时党旗就要上场,其实我想要的是一面军旗,可是没有军旗,也借不到,便想要党旗吧,解放军是党领导的,用党旗更适合。我去找系辅导员借,辅导员看着我问非要党旗吗?我说是。他犹豫了一会还是拿钥匙打开了文件柜,从里面取出了党旗,很郑重地交给我说你要保护好党旗,出了什么差错我要找你的。我说好,一定保护好,我不会让党旗出什么差错。我兴奋地拿着党旗就去排练了。
有一天晚上我们正在排练节目,我站在一旁给正要上场的同学准备党旗,一个女生从楼梯口急急忙忙地招呼我,让我跟她走,说另一个同学出了点事让我去帮忙。我手里握着已经展开的党旗,急忙把党旗收起来,让大家停一下等我回来再练。没想到,同学一把夺过我手里的党旗摔在地上拉着我的手就要走,我见党旗被摔在地上生气了,感觉党旗受了侮辱,便甩了她的手捡起地上的党旗,交给旁边的同学说你帮我拿着,千万不要放地上,才跟着下了楼……
后来我们的节目得了三等奖吧,这个奖没让我们有多兴奋,反而有些失落,但这种失落很快就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冲淡了,我们继续着美好的大学生活……但诗乐舞的气息就那么一直跟着我了,舞台的吸引力就一直影响着我了。
后来,我继续编导了《妻妾成群》《女驸马》等戏剧,这都是和我们班同学一起经历的美好时光,根据这些回忆又能写出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来,先按住不提吧。在大四即将毕业的时候,我还协助党政班的同学导演了小品《到基层去》。那时党政班要排练节目,排练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排不出想要的效果。我们班在党政班上的同学就拿着剧本来找我,问我能不能帮忙。我看了剧本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就像刚才说的那样,我们那时的友谊很醇厚,当你需要的帮助的时候,只要我能帮的就会帮,不需要其他理由。我重新修改了剧本,让剧本的台词和环节更流畅,更贴近主题,然后就是现场指导,这句话怎么说,动作怎么做,都一个个地教。因为是党政班的节目,所以学院领导层很重视。那是一个偌大的排练场,每一个节目的主要人员都到场了,不知道是哪个老师问我们,这个节目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主题,党政班的同学把目光都投向我,我心里像小鹿乱撞一般慌乱,但还是镇定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我记得我当时说,到基层去,从一件件小事中,体现基层干部对老百姓的关怀,从平凡中体现不平凡的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个节目的主旨……党政班的同学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其实我的后背已经被汗浸湿了。这个节目最后还上了当年市委元旦晚会,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那时我已经毕业离开了大学校园。
后来参加工作当了老师,就一直没有机会接触舞台了。我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工作,没有任何的文艺节目,后来到了初一,有元旦汇演的时候也把工作交给了我那些可爱的学生,她们的一手手才艺比我厉害多了,我和舞台始终没有再次相逢。后来,我辗转到了武汉,进了小学,工作繁忙更不要提文艺了,直到今年学校让老师们提供六一文艺汇演方案,我才将藏在心中多年的愿望实现,再一次回到了舞台上,再一次郑重地设计节目。
这再一次的到来,已经间隔了11年。时光荏苒,光阴似箭,看着11年前的各种剧照,我想跟11年前身穿绿色迷彩的人说,你的梦想,我还在延续,你的文学梦,我已经实现了,你的舞台情怀,我也弥补了。如果时光真的能来回穿梭,我会回去告诉你,和你一起在舞台上演绎青春的伙伴们现在都过得很好,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至于你呢,请不要放弃你的梦想,不管前路多么迷茫,请你勇敢地听从内心的声音,等待着未来更好的自己与你汇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