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在朋友圈里面看到一个信息,一个在北京工作的同学过年穿羽绒服回黑龙江老家,她老妈非要给她买个貂皮大衣,老妈的理由是穿的这么寒碜,会被别人笑话。这个同学果断拒绝老妈的好意,她的理由是平时上下班根本不需要穿那么厚保暖,而且貂皮保养不方便,买回来还要找地方放,也没有必要浪费那个钱,老妈的那点儿钱还是留着自己养老用吧,最关键的是同学说我用2万块钱买理财,每天至少还有2块钱被动收入呢;而且我过的好不好不是给别人看的,日子是否舒服自有自己清楚就好,可能这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的想法。但是,在黑龙江的农村,我们还看到很多让我们无法理解的怪现象。
比如一个邻居家儿子辛辛苦苦开个小饭馆攒了一些钱,先买了个高大上的消费品“私家车”自用,村前村后的开着逛,满足自己那膨胀的虚荣心。这明显违背了最基本的理财观念,先投资后消费。如果他能用这笔钱在城市投资个住宅或商铺很快就可以增值并有收益,但是购买了消费品“汽车”,而且是自用不是运营。
比如一个邻居家全年身强力壮,但是总是借钱度日,实在借不到了就贷款(抬钱,不确定是哪两个字,属于农村一种带高额利息的借款),当赚了钱不愿意支付欠款,把钱优先用于买好吃好穿的自己消费,然后每年支付利息,一直过着这种缺乏理财基本概念的生活。而且总借别人的钱不还,失去了最基本的诚信,在关键生病时候经常也借不到钱,可悲之人自有可恨之处吧。
比如一个邻居家夫妻还是比较能赚钱的,但是基本是赚100花120的情况,给人感觉是吃的好穿的好,家里貂皮大衣2-3件,他们的说法是及时行乐,但是家里孩子生病还要去左邻右舍家借钱,关键时候衣服能换钱吗?
还有一种怪现象,这些人不爱买保险,包括最基本的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都非常排斥,对未来风险没有任何规划和防范。
当然还有很多怪现象,比如经常大摆筵席、繁重的人情往来......
我觉得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和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现在农村学校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村里的小学已经集中到镇上,父母有意识能让孩子读书的,孩子长大后都离开了原来生活的环境,并没有对现有的环境带来正能量的影响;剩下的人群中父母教育程度低本身对自己的生活就没有什么规划,自己的日子就过的一塌糊涂,对孩子管教和影响也比较差,放养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初中毕业的都很少了,这可能都成了农村一大社会现象了。也有一些高中毕业没有出去发展,生活在本地的,这类人相对来说生活水平会高一些,因为头脑更灵活一些,很多做一些小生意生活还比较富足。
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教育,学校里面学到的知识并不一定在社会上用得到,但是不断求学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打破原来的圈子,进入新的圈子,见识新的世界,在更广阔的环境中有机会获取更多的信息,。所以要让农村的孩子持续接受教育,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能改变他们一些落后的观念,拥有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