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修为·格局·胸襟·才情·沉稳·理性·视野
——触及人生诸问题(13)
认知:
世界之大,浩瀚无际。而每一个个人都是一个个小世界,且与大世界紧密相连。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够与世界和谐相生,完美同步,走完合乎天意和个人意愿的一生。这个道理就如上苍将一把种子撒下土,绝不可能会悉数发芽、出土且能够茁壮而成,更休说能否结出什么丰硕、甘美、实惠的果实,或者成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材了。
这个世界(截止目前仍是我们人类所能感知的唯一宜居的小小行星),是每一个人赖以存活的地盘。没有它,一切都无从谈起,一切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说,所有的意义其实也不过仅仅对于人类而言才得以彰显的;而这种意义其实也只不过是人类自己所赋予的罢了。这些意义,如同萤火虫在无以计数的小世界里浮动、飞舞,如痴如醉,自得其适,不想醒悟。直至生命的尽头。
自然世界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原则上,她无私的给每一个人提供一切所需(然而,社会就不是这个样子了。人人皆知,社会是缄默、冷漠和残酷的,仿佛形而上的虚无缥缈的云翳。所谓和谐、温情和美好只是迷人的表象;只是人们往往就需要这种表象,否则,如何持续活下去真是不可想象的事。因为,社会是人的集合,它是由人操纵的;而操纵者大都是居心叵测的),问题的关键是看每一个人如何正确领悟和适宜地汲取、健康转化了。当然,这其中也有因时因利、机缘际遇和个人运势的问题了。假若不幸处于或陷入某些时局、境况或阈限之中,恐怕也就难以抗争或突破了。
世界是广博且丰富多彩的。而个人各自展现的状态和气质也自然是殊异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生命形式的多样性(这当然是指外在的表现形式,并非指内在的本质属性),它没有必要求得整齐划一。否则,一切都将索然无味了。虽然如此,也并不意味着要拒斥必要的束缚和规诫,任其自由无度地疯长。那样的话,一切又会是杂芜凌乱了,丧失了良性的品相和美感,如同远古的荒山野岭上狼出彘奔的原生世界。事实上,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个由简至繁、由浊趋净、由躁趋宁、由丑臻美的峥嵘历程。文明成熟的标志即体现为人的体格、智商、情商、审美、自我认知、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创造意识和行动能力的提升或精进方面。毕竟,时至今日,人类群体之中纷纷脱颖而出许多精英和娇子,他们或她们在诸如政治、经济、人文科技、思想、哲学乃至宗教等等领域都有世人瞩目的建树和成就,也正是他们和她们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当然,毋庸讳言,这其中也有不少伪劣假冒和欺世盗名之辈,在许多时候,把本应美好的人类社会搅得乌烟瘴气甚至腥风血雨。
所以,依我个人孔见,一个人在其十分有限的时空之内,如何实现自我充盈和完善,或发掘自我孕育的宝藏,是实现其内涵价值的必由通道。
如标题所示,一个人如何具备“修为·格局·胸襟·才情·沉稳·理性·视野”,是形塑其内在品性和外在品格的基本“模式”和规范;而且各点之间相辅相生、互为裨益。
修为:
修为是形成并提升内在禀赋、品性、智慧、气质、能力乃至人格魅力的重要生活方式之一。通俗一点讲,修为就是学习、汲取文明文化的精华、营养和优秀成果,以丰富、形塑和锻造个人的良好属性和较为完善的人格。
修为,必须确立正确、健康和美好的目标,甄别和遴选适合自己特点和需求的方式方法。不可以生硬机械地照搬那些看上去五光十色赏心悦目的表象和假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的修为者是拒绝那些摩登时尚之香风醉雨的。修为,是一项长期、细致和耐心的事情,几乎与人的一生如影随形,就如吃饭、行走和睡眠一样自然而然。绝不可一暴十寒。同时,必须清楚明白,修为不是修行、修炼或修仙。修为,是积极、入世的行为,有助于个人在现实世界的正常有效的生活,而修行修炼修仙则为消极出世的,他们或她们遁迹于滚滚红尘,追逐内心精神世界的宁静和澄澈。
修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反省、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提升的过程。所以,博学方能明智;博学,方能不断地矫正自己。
格局:
这里所谓的格局,并非字面上结构与形式之意,而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情操、思想意识、人品人性、审美品位、人格魅力诸方面形成和构建的气场、气度、层次和境界,且有美好的灵性以一贯之。
虽然人与人之间因诸多因素而形成较大的复杂的差异,但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的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格局。
“文如其人,相由心生”。其实,一个人的格局如何,最能彰显其独特的品相和魅力。
格局,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即特定的处境或场域,它也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空间、自由度及特殊情调和效果。
格局,与一个人心胸的容纳度亦有很大的关系。没有格局或格局残缺,必将沦为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只能聊度残生。
胸襟:
古语云,“有容乃大”。一个人的格局如何,将显示其胸襟的浅薄与深厚、狭隘与宽广、单调与丰裕、贫瘠与富赡。一个人的胸襟如何,除了与其格局有关之外,还与其学识、修为、涵养、禀赋、情操、才分、睿智、气度以及家族教养和传承等等因素成正比。
历史和社会事实证明,胸襟如何,将决定一个人的才具和成功的几率。自古以来,鲜有心胸狭隘、禀性狷急者能够有所作为、有所成功,更遑论赢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胸襟决定人生的丰盈、高度和境界。
才情:
一个人的才情不是天生的(当然,从某种角度上看,才情肯定与一个人的天分有关;但这不意味着起主导作用),而是后天修为习得,且与其努力的程度密不可分。
才情深厚与否,可体现于一个人的能力和沉稳,也是其事业、作为的有力保障。
不具一定的才情而能有所成就,是不可想象的事。
才情忌泛而滥。就是说,一个人的深厚的才情必须与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得益彰。
沉稳:
轻浮易于碰壁,行稳方可致远。这里所谓沉稳,主要是思考、作为和处世方面而言。其对应指向在于缜密、妥当和圆通。(也就是有人所谓的“内方外圆”。一个浑身生满钉刺或怪味熏人或轻佻、虚浮和浪荡的人,没人会乐意与之打交道的。)基于现实而又不拘泥于现实。沉稳并非刻板,而是脚踏实地,践行人生的责任、旅程和使命。
虽然现今仍需要秉承传统优秀的文化基因,建立普世适应的理想架构,实现人类梦想的世界蓝图,即高度发达的大同世界。
然而当今时代,政治取向、意识形态、文化认同、民族禀性、认知模式等等仍有相当大的差异,加之区域社会及其经济、文化生活的不平衡,许多人们仍醉心于追逐个人生活风格的特异化,从而使得世界风云仍然震荡不已。
事实上,许多人自然感知及追求特异人生已经因严重膨胀而扭曲,其结局必然走向疯狂、绝望和毁灭。
我认为,无论如何拼尽全力试图突破自我,或借助任何外部力量和技术,试图实现自我蜕变,终将无法从根本属性上快速冲破自身的局限(自我就是无法冲决的藩篱),哪怕付出毁灭的代价。浴火重生不过精神层面的梦想或形而上追求。涅槃属于精神(灵魂)层次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人的属性。这是对人自身丑恶劣根的厌弃、叛逆和否定。
所以,人类的无止境的追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毕竟绕不开地球和自然规律的束缚,如同不可能抓住自己的头发抛离地球,抓住别人的头发,也不能将其抛入浩瀚的太空,至于把谁谁谁扔进江河湖海或囚室地牢或龙潭虎穴里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所以,人类的精力不宜过多投注到那些过于虚幻的事情上(如在绘画、电影、文字想象等等方面竭力冲刺极限),而应当返身自顾,彼此契合,发挥想象和创造精神,通力合作,建设人类美好健康的家园。当然了,这个家园决不是老子所想象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了。
理性:
这里不宜过多展开关于理性的话题。因为,理性的问题始终贯穿整个人类文明的历程当中,复杂纷纭,区区短文岂能穷尽?
理性与感性相互对立又必须相互统一。通常,我们的大脑左脑偏重理性(分析),讲求逻辑思维,右脑偏重感性(综合),在意现象世界的诸种情境,亦能有效地整合隐性信息。人们通常认为,感性认识凭我们的感官由事物的现象及外部联系触及问题,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而理性则通过思想的分析、判断及推理,透过事物的现象,进入至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因而可以得出较为可靠(即符合事物及其演变的规律)的结论。换句话讲,人及人类的历史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矛盾斗争和统一并行的历史。我认为,如何正确有效且合情合理地指导和引领我们的生活,是判断或验证二者效果的方法之一。事实上,二者不可偏废。因为,冷静和热情都是人性的基本特征。
当然,从宏观格局和趋势方面看,能够规避错误、陷阱和灾难,引领人类披荆斩棘,克服困难,走向正确道路的力量是理性(理智)的力量。如果理性力量式微,感性力量抬头,那么,社会往往就要出现动荡、混乱和灾难。
非理性纵容错误,理性竭力纠正错误。人的一生,往往就是在这种无休止的痛苦的拉锯战中荒唐地度过;等到似乎明白了什么的时候,恐怕为时晚矣!
对于一个人而言,尤其不可偏废或过于倚重一方(感性的或理性的),最好能够统摄并行,能够做到这一点本身就需要理性的力量。如果协调得好,往往可以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洞见、想法和希望。这里实际上涉及一个认知门槛、认知局限和认知能力的问题。
视野:
对于一个比较成熟的知性者而言,只有具备了前面所述的修为、格局、胸襟、才情、沉稳和理性之后,方能较全面地提升人生境界,方能登高望远,拓展广阔的视野,方能较全面、深刻地瞭望人类世界的宏大景观,从而能够洞悉人类社会的内在脉搏、发展进步的规律和正确方向,从而摆脱因盲目和任性而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淖,从而矫正和确立个人与群体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个人创造适宜的发展空间,为人类社会做出个人的绵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人生命运的赋予。
没有广阔的视野,就不能客观的确认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位置,也难以确立我们的希望、目标和方向。
“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幸福的各种享受,还包括希望、事业和变化。”伯特兰·罗素又说,“我们应该期待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乌托邦,而是一个活跃着想象力和希望的世界。”
古 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