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刷书《阅读的方法》之【窥视】章节,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我刷到这里就下划了一条波浪线,不知道你看完有没有感受?是什么样的感受?
这大概,我觉得也是具体化解析自己的过程。
而今,我们生活在信息量大爆炸甚至过剩的时空中,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大量忽视事物的过程、细节和感受,用标签来思考,才能保持内心的安顿,才不会被沉重的知识负担压垮。
今日带孩子走路去上羽毛球课的路上,我每经过一个路口就问孩子,接下来怎么走,然后怎么走……
孩子呢,一会跟我说,你看围墙上的画是一位姐姐画的,这座桥叫工大桥,又指着桥下泛黄的水说,黄河是不是也是这个颜色?
当时我也只是这么听着,可是现在刷到这一小节的内容时,我咋觉得是女儿给我上了一课。
我们从体育馆出来,夜色已黑,一天又【虚度】完了。
忙忙碌碌的一天,你过得可还充实?
结束这一天的时候,你是否有满足感或者踏实感?
我总会刻意提醒自己在一个时间里多做一件事。比如洗漱的时候要听一下直播,写字的时候,放一段音乐。
这本也可以美好,但如果我不享受,这么做仅是负担,而已。
我反而更享受的是,刷牙的时候安安静静的,只听得见牙刷触碰牙齿发出的唰唰声;写字的时候,是放空的过程,只出不进。
就像这个月,我想留给自己每天一小时的时间,靠着墙,翻着书,或者随着思绪飘荡码几行字,仅此就很满足和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