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维书
《寻找家乡豆油的味道》
2018年,朱沱“六合春”必将轰然倒下,百年老店就此悄无声息地消失,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他是平静地躺在自己的老街上。
虽然六合春倒下了,但他那个豆油(今天称呼酱油)的味道却永远不会在我的口中抹掉......
记得刚记事的时候,父母亲就会叫我们拿着瓶子或者小土碗,到六合春去打5分钱的豆油,并说,打回来给你们做“豆油饭”吃,我说要得要得,真是高兴得不得了。
豆油饭,现代人不知道,就是在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或粗粮饭里,拌上猪油和豆油,一口吃下去,满口都是两种油的浓香。对于50后60后来说,豆油饭就是童年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美食。在那些生活困乏年代,如果哪个小孩子能够吃上一碗妈妈做的豆油饭,肯定要欢喜一整天……
所以,只要听说有打豆油的差事,就特别地高兴。
左手拿着土碗,右边紧握着5分硬币,离开兽医站内的古典绣花楼底楼(很精致的一栋三层木搁楼),走在老石板街上,到离家100米左右的六合春,进入店内,说声“打豆油”,只见店内老伯总是和谒地笑笑,在店堂右中部的两口大土缸边,递上5分硬币,只见老伯立即取下豆油竹提子,听见轻轻扑通一声,一提豆油倒入碗中,并说,好好端哈,免得淌在地上你家大人又来找我。小脑袋点点头,转身走。那時的豆油没有瓶装,都是散装的,计量也是用一斤半斤几两的竹提子,5分钱应该是当时的二两吧。
双手端着豆油,闻一闻真香,舌尖舔一舔,有点咸甜。走一步,豆油在碗中晃一下,双手端起,又看不清脚下的路,越走越晃,碗中的豆油,荡滿了双手。旁边有人指点,一只手端嘛,又好走又不荡,傻娃儿。试试,果然好走些,左手累了换右手,豆油平安端到家。
母亲制作的豆油饭其实很简单。新鲜的米饭煮好以后,用一小勺白色的猪油和在米饭里,再倒上适量的豆油,拌一拌,一碗香喷喷的豆油饭就做好了。在上世纪60年代的生活中,那种香味真的是无与伦比,现在想来都还能让人回味无穷,嘴吞口水。金黄色的米粒,一闪一闪的,诱人的香味,真的很难忘很难忘。
长大点了,无独有偶,偏偏搬到了朱沱酱园厂背后的李家院,才知道六合春的豆油是这里醘造的。一墙之隔的酱元厂,常年酱香醋味,我们闻的最多最多。
有時,搬上一架小木梯,站在木梯上,头手高出三米左右的墙头,双手衬托着脸部,看看工人们火热的劲头。不过癔,干脆跑到郭金石门口,趁工人们进出酱元厂之机,偷偷混入酱园厂,爬在豆油大缸边的草垅垅中捉捉小飞蛾,遇到大人发现了,撒腿就跑,只听大人原地顿足,口中高喊逮倒逮倒。跑上堰塘坎,还气喘吁吁地说,你喊逮倒,你追不倒我?
记忆中,酱园厂好大哦,除了靠山那一方有一个粮仓外,全是矮小土围墙,光照充足无遮挡,酱味满园十里香。
后来,围墙加高了,我也长高了,离家時,没去告别酱园厂,只因酱香巳经留在心窝。
岁月如歌,几十页的歌本一翻而过,如不提及歌名会忘歌,要唱哪一首,总要有人起个开音符。
老街要拆了,老街要永远地离开我们,已经远离家乡的游子,却在有意无意中伸开了对家乡回望的眼眸。回望,是因为对故乡的眷恋,回望,是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情怀念,回望,是自己对自己一生中的情感释放。
回到朱沱,来到了郭金石,来到了酱园厂,那是曾经非常熟悉的回家之路。右手的堰塘坎也建成宿舍楼房,但酱园厂的大门位置依旧。看看眼前的实境,也让人感觉到岁月无情地对熟悉环境的冲刷,岁月老了,我们也正在老去。
走进酱园厂,没有熟悉的面孔,只闻酱香依旧,两棵秀丽高大的黄桷兰树,非常吸引着我的眼球。是酱香还是花香,是米饭香还是豆油香,美境与美味,真让人沉醉于浓郁的香味中......
迎面走来一位充满自信,头发花白,胖胖的,好似酱园厂的老师傳。轻声问,是朱沱老乡吧,是的,你好,老师傅迅速伸出热情的欢迎之手。我说我们有缘啊,我以前还是酱园厂的隔壁户,对方握着的手停顿了一下,略有沉思,哦,你是不是姓赖哦,正是正是,欢迎欢迎。他自我介绍,我叫梁山六,在这里经营着朱沱酱园厂。
“一百多年的朱沱豆油,我要把他继承和发扬起走,丢了太可惜”。一句朴实的话,一句永恒的承诺,一脸满满的自信,一身铮铮的铁骨。听这话,我真的很感动,这个朱沱人,能担当起传承朱沱豆油重任,不错。
现在的酱园厂,全称叫“重庆市永川区福六酿造厂”。新的厂名,却经营着创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老字号,1956年由朱沱供销合作社接管传承,改革开放后,于2000年受让于供销社职工梁山六至今,于是,梁山六先生就成了朱沱酱元厂的传承人,并工商登记为福六酿造厂。经过十八年的传承发展,福六酿造,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生产出朱沱豆油(酱油),豆豉,麸醋,麦酱,豆瓣酱,盐白菜等多个品种。由于精心传承了古老的生产工艺,生产历史悠久,被重庆市有关部门授予“重庆老字号”。不简单哦,这应该就是以朱沱豆油为基础的老字号吧。
朱沱豆油(酱油)制作工艺苛刻,必须精选本地黄豆与小麦,经浸泡,蒸煮,添加麦麸,面粉,制曲,盐和优质饮用水或井水,经均匀拌和后放入大口缸发酵。在缸内经过三年以上的日晒夜露,期间要根据传统的回淋工艺,将浸出的酱油按温度变化回淋在发酵体中,让豆油充分吸收阳光雨露,让豆油中的氨基酸得到N次方的培育,传统的工艺,生产出发醇体红褐光亮,豆油色正浓郁,阳光下透射下,远看褐红亮色,近闻扑鼻酯香,尝试回味悠长。
经过梁姓传承人的介绍,还进一步地了解到朱沱豆油的辉煌传承历史,除创建于清代古老历史,朱沱在民国时期也有五家豆油老字号,分别是同泰祥(梁金怀),六合春(徐海渊),鼎丰隆(杜福庭),徳兴隆(罗作之),德永昌(罗廷修),当时民国时期曾用小竹筒简易包装,贴上一张小红纸,写上朱沱豆油和生产商号,曾远销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还有少量销往南京上海。当时很有名的民谣就是“朱沱豆油松溉醋,浓香醋味十足”。
哎,听完梁传承人一席话,让我全面地了解到朱沱豆油的发展历史,从民国期间的5家豆油生产企业,看到了朱沱当时的繁荣景象,看到了朱沱的悠久历史文化,朱沱,不愧有古老的建筑,更有古老的文明文化,那些已经逝去的十宫九庙,应该是进一步地诠释了朱沱的古老历史的灿烂吧。
来瓶朱沱豆油吧,此刻没有小土碗,干脆来一盒吧,里面全是福六传承人的六种朱沱特产,满足了,我,开心了,我。朱沱豆油,我的真心期盼。
回到重庆,按照期待的口味,一碗热腾腾的饭,一小块晶莹的猪油,一小勺儿家乡豆油,调合均匀,金黄色亮晶晶香喷喷的,这就是我要寻找的,六十年代母亲做的豆油饭。
2018.04.01于重庆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