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 培根
终于读完了《定位》这本书,或者说用“啃”这个词儿更恰当。身为营销领域的从业者,对于这样的著作却是靠一点点挤着看完的,前前后后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不得不说有点惭愧。
《定位》这本书共22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1至13章为第一部分,它对定位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重点阐述了如何寻找空位、成为第一、好名字以及聚焦等定位理论的重要原则,此外作者还用大量篇幅讲解了品牌(名字)延伸为何是商界禁忌等观点。
第二部分则是第14至19章,是定位理论的应用案例。6章讲了6个案例,并不仅仅局限于企业或产品层面,第15章讲的是比利时国家的定位,第19章则是讲天主教会的定位。
第三部分是第20、21两章,其中第20章主要是讲定位理论在个人发展方面的应用,第21章讲的是在项目定位中的六个步骤。
最后一章是第四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对本书的小结。也算是给读者的建议和忠告:要想应用好定位理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要对变化持谨慎态度、有眼光、有勇气、客观、简单化、有耐心、有全球视野等等。
对于普通人来讲,这些理论也许很难嚼碎咽进肚子里。而这里我也并不想长篇累牍的去分析作者的每一个观点,就把其中几个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内容挑出来分享给大家。
1、进入心智的捷径——成为第一
《定位》一书的开头就讲了这样的背景,现如今的我们处于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单个信息想要进入人们的视野被大家所记住变得越来越难。而成功进入心智让人们牢记的捷径就是“成为第一”。
问几个简单的问题,奥运史上第一个获得金牌的中国人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许海峰。那第二个是谁呢,少有人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什么,都知道是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峰呢?(如果你回答乔戈里峰,我会假装没听见,哈哈!)
我们记住了太多的第一,可是第二总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变得默默无闻,尽管他们在自己所处的领域里可能成就斐然。
2、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
这个观点通俗点讲就是人们的认知一旦成形将很难被改变,而且会影响他们做出的判断。这和大家通常所说的思维定式有点像。将一瓶普通红酒倒在一个82年拉菲的瓶子里,然后在一个高档宴会上把它拿给宾客品尝,往往人们尝到的就是他们想尝到的。因为消费者大多是感性而非理性的,所以任何广告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人们的期望值。
3、好名字对于定位战略十分重要
以人造黄油为例,该产品问世了好几十年,但至今仍被人看作是假黄油。因为许多人都知道黄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那么人造黄油是什么做的呢?由于制造原料被掩盖,潜在客户就会推测人造黄油里肯定含有什么不好的成分。而克服这种负面反应的第一步就是把产品本质公之于众,例如取一个新名字“大豆黄油”。这样就能规避人们的这种负面认知,它是一种真正的黄油,不同的只是它是从大豆而不是牛奶里提炼出来的罢了。
而该书在第20章对于个人职业的定位里也再次论述了一个好名字的重要性。混淆不清是成功定位的大敌。人们不可能清晰地记住一个太常见的名字。这也是现在很多人会喜欢用艺名、笔名等的原因。
4、推销自己时别忘了“找匹马骑”
大多数人定位自己和推销自己的战略往往建立在一个天真的假设上,即能力和努力才是最重要的。然而我们总忘了,这样的假设必须有一个理想的前提——每个人面对的外部环境和拥有的客观资源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定位》一书这样说道:
通往名望和财富的道路很少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唯一有把握获得成功的方法是,为你自己找匹马骑。你内心可能很难接受这一点,但人生的成功更多是要靠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不是你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想想你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或者直白的讲,它到底有没有发展方向。如果你跟随失败者,那么无论你多么出色都无济于事。选择成长型的朝阳产业,它会带你一起飞。
翻翻成功人士的传记,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人是靠紧跟别人后面爬上成功的阶梯的。如果你的上司能够取得成功,你也很有可能取得成功。
你的上司、你身边的商界朋友,突然出现在脑子里的新奇想法……都可能成为那匹助你成功的马。
所以要记住,获胜次数最多的未必是体重最轻、最聪明或体质最强壮的骑师。最好的骑师赢不了比赛,赢得比赛的通常是骑着最好的马的那位。
定位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而这本书对于非营销专业的人来说,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但这并不能否认它是一本著作。本书作者之一的艾·里斯也被誉为“定位理论”之父,现代营销理论的奠基者。前面已经提到,定位理论并不局限于商业竞争,对于国家的定位、非营利性组织的定位乃至个人职业发展的定位都有其适用之处。作者有意告诉我们定位理论可以灵活地应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我相信,这也正是《定位》一书的魅力所在。